本篇文章2157字,读完约5分钟
不仅是口号,“核心技术创新”也被更多自主企业品牌的汽车制造商视为追赶跨国企业品牌的最后“角色”。
8500万保有量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但最终由于缺乏知名的汽车公司和企业品牌,无法与美、德、日等汽车强国相提并论。 在不大、但脆弱的汽车市场,购置税、拥堵控制令、任一政策都可能令“繁荣”的汽车市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中国车”的低质量低价格已经被成见所束缚,“中国车”的名声在短期内难以逆转。 但事实证明,通过销售竞争、规模竞争、价格战赢得市场不过是昙花一现,而掌握核心技术、不断创新的公司却经得起大浪淘沙。
幸运的是,自主企业品牌的汽车意识到了这些,技术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各车企的重视。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一直在思考:面向全球市场,自主企业品牌的汽车如何突破向高处迈进的困境,改变中国车的形象。 这就是要大力快速发展汽车高科技产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不要受制于人。 ”
魏国的担心是没有道理的。 目前,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跨国公司采用了快要被淘汰的技术,花了很高的钱拿来作为自己的新产品,等我们开始普及了就开始提价,开发了升级产品,我们又有步人后尘的现象。 这个现象曾经折磨过很多中国车企,但很难被打破,总是落后一步。
看到这一现象,魏建军不能无动于衷,反而要更加坚定他,从根本上改变自主企业品牌汽车这一困境的信心。 “今后,我们将站在国际最先进的位置,追赶和超越跨国公司。 ”魏建军这样说道。
事实上,从国内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路径来看,是中国汽车制造商、中国汽车制造商通过知识产权收购树立全新的企业品牌,还是吉利通过整体并购提升高端形象,长城通过“以我为本”的研发质量, 无论效果如何,优先技术革新的意识是毋庸置疑的,值得肯定。
“我们总是步别人的后尘。 这种现象必须想办法改变自主企业品牌的汽车。 为了不受束缚,我们只有站在国际最前沿进行科学技术的同时开发,才能赶上和超越跨国公司。 ”长城汽车技术研究院的一位负责人对《中国联合商报》做了如下阐述。
据悉,5年来,长城汽车在研发软硬件方面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拥有国际一流研发中心,自主创新能力迅速提高。 目前,长城汽车已经成为“国家级创新型公司”、“高新技术公司”、“国家认定公司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河北省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其中,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创新中,涵盖动力、动力传动、生产、研发、内外装饰、底盘、橡胶、电器、装备9个模块。 在发动机行业,1.0l-2.0l发动机系列共开发8种,使用涡轮增压等最新技术,只有“绿色静2.0t”模式在上升功率、上升扭矩、节能、噪声方面创造了国内4项第一; 在自主品牌汽车“软肋”变速器中,长城湿式和干式双离合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在“十二五”期间,该企业将采取技术资源“过剩投入”战略,以高科技装备和高性能设计为支撑,打造自主企业品牌的“三高”产品。 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在《中国联合商报》上表示,未来5年将再投入50亿元,赶超世界一流的先进技术,在研发行业展开深度“瞄准”。
她目标的“目标”是长城在目前和未来的模式中,整车性能以21个主要指标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技术创新研发的标准。 具体来说,在安全上达到ncap五星标准,节能减排达到北美、欧洲等高端用户市场要求,操纵稳定性、车身刚性达到德国车标准,nvh、可靠耐用、精巧的工程达到日系车标准。 “满足全球技术法规和顾客更高的诉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核心竞争力,是长城汽车中最重要的角色。 ”王凤英说。
由于对这些技术创新的投资,自主企业品牌在汽车营销市场的反响逐渐高涨。 过去4月在suv市场的销售情况是个很好的说明。 4月,两大自主企业品牌suv进入销售前五。 虽然哈佛以超过1.2万辆的销量持续领跑市场,再次在中国suv销量夺冠,但另一家自主企业品牌瑞虎却以超过9千辆的销量排名第四。
根据联合会的汽车销售数据,4月体育用多功能轿车( suv )销量前5名的企业品牌依次为哈佛suv、途观、cr-v、瑞虎、圣菲,5家企业品牌分别为12749辆、10569辆。
从销售数据来看,除了哈佛suv持续保持月销量1万辆的特点外,途观再次突破1万辆,超过cr-v进入1万辆俱乐部,但cr-v、瑞虎、圣菲的销量也极为接近,并没有拉开很大差距。 这无疑警告着中国suv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有自己的“杀机”。
一位资深汽车专家的分析表明,在众多热门suv车型中,哈佛suv稳居市场细分第一位,可以压制同行业其他公司的cr-v和途观,成为最畅销的suv企业品牌,关键是对长城汽车的哈佛suv质量 长城汽车并不像个别公司那样有什么“噱头”来做什么,而是深耕suv市场,专攻哈佛suv产品,精益求精。
诚然,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垄断等方法分割中国车市场最大的蛋糕,自主车企因技术落后而得手的总是“剩饭冷炙”。 没有核心技术,无法从容地在国际市场竞争,自主企业品牌的车再怎么卖也只是随大流,无法拿出核心技术这一最尖锐的武器来与海外车企竞争。 依赖于细节质量的提高,光靠“以技术含量说话”,自主企业品牌低质量低价格这一刻板印象就有逆转的余地。
否则,永远只能在落后一步的“死胡同”里挣扎。
标题:“技术突围 自主企业品牌汽车最后一“役””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