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12字,读完约3分钟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今年第三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亿元,比去年同期少1.12万亿元。 央行方向宽松,且我国社会融资增长放缓,出现风险厌恶型收缩迹象,值得关注。

债务负担加剧,社会融资风险反感加剧。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体经济债务杠杆率上升,公司债务负担加重。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年末中国非金融公司部门的债务总额相当于gdp的125%左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公司债务的50%至70%的平均水平。 今年1月至6月,我国工业公司财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增长16.5%,比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7.9个百分点,其中利息支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1.2%,比去年同期上升6.2个百分点。 应该看到我国实体经济债务负担加剧,社会融资诉求大幅下降。 今年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季度贷款总体诉求指数为66.6%,比上季度下降4.9个百分点,创下公司借款意愿2004年启动此次调查以来的最低点。 而且,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增加,金融机构资产风险暴露增大,社会融资供给也有可能下降。 今年三季度,受信托业挤兑风险急剧上升的影响,我国信托贷款比去年同期减少1.23万亿元。 金融机构表外融资意愿下降,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比去年同期减少5173亿元。 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社会融资陷入风险厌恶型收缩。

“我国社会融资增长放缓 或陷入风险反感型收缩”

尽管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真正缓解风险厌恶型社会融资的规模缩小。 紧缩型货币政策一般来说抑制经济过热效果较好,但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则显得乏力,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节有不对称的效果。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主要经济板块实施了前所未有的宽松货币政策,但经过5年多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刺激,仍未能恢复全球经济内的增长动力。 2009年,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对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政策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最突出的是房地产价格涨幅过大、公司债务杠杆上升、产能过剩等问题。 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杠杆率上升、货币宽松政策持续下去、资产价值崩溃、债务危机有可能爆发的明斯克,我国货币政策的走向从适度宽松走向稳健回归,因此债务规模不可控制地扩大是比较有效的。 不仅如此,在对金融风险的担忧中,金融机构缺乏扩大社会融资供给的意愿,某种程度上存在“舍不得”,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难以刺激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 这种情况在我国金融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一次,在我国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换股前,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在窗口指导,出台多项放松政策,依然未能提高金融机构的融资意愿。 从根本上说,全面放松货币政策是以杠杆化实体经济债务为手段的,与债务杠杆化相反,在公司债务负担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实际上是南辕北辙式的应对,因此很难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国社会融资增长放缓 或陷入风险反感型收缩”

综合来看,在宏观经济下滑压力不减、公司债务负担加剧的大背景下,在稳定中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有助于形成社会合理预期,稳定币值,为社会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标题:“我国社会融资增长放缓 或陷入风险反感型收缩”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7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