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8字,读完约3分钟

基金企业的自我购买式营销:有基金每年亏损近500万

记者黄小聪每经叶峰

最近,《每日经济信息》记者从基金企业的各类推广中,经常可以看到词语的自我购买,这似乎是出售基金的一大看点。

在许多投资者看来,如果基金企业或基金经理想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至少意味着他们愿意与投资者联合起来,分享收益风险。

从这个层面来看,自我购买行为是肯定的。 但是,投资者需要冷静地认识到,购买这样的基金并不一定意味着获得理想的收益。

例如,《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一只基金去年9月成立一年多来,净利润已经只剩下0.5元多,基金企业股东、基金经理等人员成立时分别认购了约500万元。

今年的自行购买次数为214次

说到自我购买,其实在基金的自我购买行为中,第一可以分为两种。 一个是基金企业决定产品的设置,必须进行1000万元的自我购买,这一类越来越取决于产品的属性,一类是基金管理者、基金企业员工的自我购买。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11月7日,基金企业总自购次数达到去年同期的2倍以上,79家基金企业自购次数达214次,总额约为27亿元,而去年同期为97次,总额约为18亿元。

具体来说,至基金企业,今年以来,两家基金企业的自我认购次数超过10次。 分别是广发基金和创金共信基金,14家基金企业自购次数超过5次,但去年同期仅4家企业自购次数超过5次,1家也未超过10次。

很明显,基金企业今年对本公司产品,不管是出手的次数还是出手的金额都很小气。

有趣的是,在最近发行的养老目标基金中,多家基金企业全员自行购买。 一家基金公司的员工甚至开玩笑说。 我感觉发工资是要分享。 因为发了工资,所以买了基金。

另外,据基金企业的员工说,我不仅是自己买的,而且是全家人一起买的,所以我想共计几十万元。

在其他产品中,最近很多基金企业在产品海报上加上了自我购买的语言,一瞬间就有了集体自我购买的感觉。

基金的自我购买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自我购买看起来很美,可以给投资者一定程度的信心,但是在自我购买的基金中,实际上业绩的差异也很明显。

以金信价精选为例,该基金成立于年9月1日,为发起式基金,成立时有效认购的总户数仅为8户,募集期间净认购金额为1010.1万元。 《每日经济信息》记者观察到,这1000万元中,基金经理股东约500.03万元,基金经理10万元,基金经理等约500万元。

“基金企业自购式营销:有基金一年浮亏近500万”

最新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这一年来,该基金的份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略有增加。 a类和c类的累计份额为1142.14万部,但净资产为735万元,大幅减少。 从基金净值来看,截至9月底,基金单位净值为0.6436元。 也就是说,从去年9月1日起到今年9月末的短短一年左右内,基金经理等购入的500万元,已经出现了约178万元的赤字。

“基金企业自购式营销:有基金一年浮亏近500万”

从11月6日最新净利润0.5422元计算,基金经理等购入的500万元,相当于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浮动了约229万元,接近一半。

如果算上基金企业股东的500.03万部,两者累计1000万部的份额,从基金成立一年多来就浮动了近500万元。

当然,这只是许多基金中的一个例子,并不排除许多自购基金实际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这是因为对于基金企业的自购基金,投资者必须结合基金企业的实力、基金经理过去的业绩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不能只看自购而盲目购买。

标题:“基金企业自购式营销:有基金一年浮亏近500万”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4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