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42字,读完约3分钟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第十年实现增产。
最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年中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连续10年实现增产。 中央农村事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把粮食增产的首要原因归结为科技,据此,近年来粮食逐年增产依赖科技,单产提高80%以上是首要原因。 就在一个多月前,国务院发布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并提出了规划。 按照计划,到明年建成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亩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00公斤以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农业部获悉,为了提高稻谷产量,农业部今年内启动了“中国千公里超级稻攻关计划”项目。 该项目由袁隆平院士主导,计划培育五到八年具有亩产1000公斤以上潜力的超级稻新品种。 但是,科学技术和高基准农田的背后是什么? 环境保护部生态司的一位人士表示,中国南方农作物的再生指数很高,基本上由化肥支撑,但施用化肥后只有35%的部分有效,剩下的65%成为污染物留在环境中。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了农业大面积的面源污染,最近层出不穷的“毒米”、“毒生姜”等农作物食品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 与此不同,中央为了调动各地的积极性,各地为了完成粮食增产的指标,倾向于多打渔,不断将不适合主粮栽培的区划变为主粮。 中央政府于2005年发表了比较粮食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 其奖励标准根据粮食的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进行评定。 在这一政策背景下,各产粮地区相继发生种植变革,这种现象在东北尤为普遍。 美国农业部报告称,“为此,黑龙江省部分县市为了获得奖励,积极推进大豆玉米种植。 玉米产量850斤/亩,大豆产量250斤/亩计算,一亩地可增产600斤。 ” 但是,这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做法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当地的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 东北农大大豆工程中心前主任刘忠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黑龙江省以前最怕洪涝灾害,但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原来种植小麦和大豆的农田也变成了水稻一样的高耗水量作物,因此黑龙江省已经 但是,由于水稻的单产远远高于大豆和小麦,当地政府和农民都期待着这种逐渐变化的栽培结构。 有趣的是,在粮食10连增的背后,是中国粮食进口量的急剧增加。 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的数据,按总额计算,全年中国粮食贸易总额为1757.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为1124.8亿美元。 贸易赤字为491亿900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扩大44.2%。 国务院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表示,造成这一局面的首要原因,一是国内外粮食存在明显的价格差异,二是国内相关诉求急剧增加。 程国强还表示,为了保护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中国应重构市场导向的粮食生产优势保护机制。 据此,以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购价格为点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被认为是亟待调整的重要关口。 为此,他希望对粮食市场实施少扭曲差价补贴,稳定价格区间,替代最低购买价格和临时购买措施。推进粮食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等政策建议,或者更早决定议事日程。
标题:“粮产十连增背后:资源环境难以承载”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3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