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428字,读完约26分钟

《中国经济周刊》的封面照片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来自哪里?

中国的gdp为什么会成为全球瞩目的敏感数字?

当今世界,在世界可以引起广泛关注的数字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每年的gdp增长率。

在刚刚结束的年度全国两会上,这个数字毫无悬念地成为焦点之一。 在李克强总理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新闻发布会上,获得宝贵提问机会的几家美国媒体和英国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地向李克强总理表达了对同一话题的关注和担忧:中国经济能否实现7.5%左右的增长目标。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伴随着这些关注的,是近两年来国际舆论对中国经济能否维持高速增长和稳定增长的质疑,以及“崩溃论”和“硬着陆”的“预言”。

gdp增长率,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速度的全球通用指标。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对中国gdp增长率的关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前30年间,国际舆论对连续多年超过10%的两位数gdp增长率给予了惊人的关注和喝彩。 第二阶段,是在年以来中国政府自主大幅降低增长率,年和年分别实现10.45%、9.3%高速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出乎意料地将gdp增长率降至8%以下,即所谓的“破8”,国际舆论开始怀疑和质疑。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引起这一国际舆论转变的大背景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当时,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大衰退,但中国当时仍保持9.63%的高速增长,被国际舆论称为“独秀”。 从此,中国就备受期待,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 中国的gdp增长率似乎不再是中国自己的事,而是关系到世界经济未来的大事。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中国经济积极的“破8”似乎打破了西方舆论的惯性思维。 他们悲观地表示,中国经济可能连7.5%的增长率也实现不了,并预言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每年只能达到3%~4%,将发生可怕的“硬着陆”。

事实胜于雄辩。

年,中国实现了gdp 7.7%的高增长,圆满实现了原定于年初的“7.5%左右”目标。

年,面对“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偏移期,来到跨越山口的边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艰难局面,中国再次明确经济增长率为7.5%左右。

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信心来自哪里?

实现“7.5 %左右”的动力和保证

稳定增长的5种潜能

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对去年的gdp增长率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证明,并提出了质疑。

关于为什么将年经济增长率的目标设定在7.5%左右,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的实务报告中坦言,这“经过了认真的比较、反复的权衡”,“兼顾了需求和可能性”。

从“必要”的角度看,对中国这样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快速发展中国家来说,“快速发展是处理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必须紧紧扭转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 ”另外报告称,7.5%左右的增长率目标对全球非常重要。 因为“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联系,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在记者招待会上,李克强总理耐心地说明“7.5%左右”。 “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现在,我们全国每年新雇佣1,000万以上的城市劳动力,再给城市劳动者留出6,700万新的农村劳动力一定的空之间,所以必须拥有合理的gdp增长率。 ”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首相坦率地说,这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 “我们必须在稳定增长、维持就业的同时,防止通货膨胀、控制风险、提高质量增效、治理污染,多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取得合理的平衡,这可以说是一个高难度的动向。 ”

并且,李总理还坚定地表示:“我们有应对去年经济下滑的经验,中国经济有很大的潜力和韧性,我们有能力和条件将今年的经济运行维持在合理的区间。”

首相的自信来自哪里? 除了“需要”之外,实现7. 5%的“可能性”是什么?

年中国在应对经济下行中,探索和积累了它们的创新实践和成功经验吗? 中国经济包括巨大的潜力和韧性吗?

最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就此广泛采访了来自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官员、公司家和知名学者等各界人士。 各界对年7.5%左右的增长率目标有着很高的共识,同时也充满了信心。 受访者认为,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探索和实践,中国经济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其中改革红利、新一轮对外开放、内需拉动、新型城镇化、创新带动等几个因素被普遍看好,是实现全年gdp 7.5%左右目标的重要保障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改革红利,改革红利

释放出巨大的快速发展潜力

本届政府就任之初的首要大事是“简政放权”、自革命。 这一以“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受到国内外好评,更重要的是大力激发市场活力、快速发展动力、社会创造力,给中国经济带来内生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对策和主要潜力,实现新一轮改革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官员、公司家、学者都把改革奖金评价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潜力、最有力的支持,并列出了年来已经出现的一系列改革奖金。

在宏观调控方面,新一届政府放弃了以前惯用的货币财政调控手段,改用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 年,国务院分批撤销和下放了416个行政审查事项。 放松市场束缚、向公司施压所引发的市场活力明显而巨大。 年全国新注册公司增长27.6%,其中民营公司增长30%,为近10多年来最高,民营投资比重也上升到63%。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对各界来说,更令人震惊的是,李克强总理在年政府的实务报告中再次承诺将取消行政审查的部分事项200多个。 并做出了一系列承诺,深化投资考核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先期考核,充分落实公司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 确立权力清单制度,清单以外的东西一律不得实施批准等。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政府这样大刀阔斧地进行自我革命,目的很简单,很确定。 “市场主体不断发挥新的活力”。

被誉为深化改革亮点之一的财税体制改革。 年扩大“增值税改革”试点,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入348个项目,减轻公司负担1500多亿元。 这意味着公司一年获得1500亿元以上的额外利润。 李克强总理表示,年“增值税改革”试点再次扩大,如铁路运输、邮政服务、电信等领域。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受到各界高度评价和重视的另一个改革红利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正式提出的“混合制”。

有名的经济学家严厉认为,现在应该把确立混合全制经济作为一个重点来推进。 “混合所有制的建立是国有公司深化改革的动力,只有搞活公司,创新才能成为动力,经济才能成为动力,就业才能得到保证。 ”

记者在查阅各省级政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各地纷纷以混合制为抓手,确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搞活地方经济”,将其作为质量保证、稳定增长的重要措施。

来自公司界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切身感受到了混合制的特点和利益。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董事长陈戌源表示,“从2006年整体上市到现在,我们的净资产翻了一番,利润也几乎翻了一番,员工收入也翻了一番。” 安徽海螺集团进行混合全制改造已有10年。 截至年底,集团总资产、净资产分别比改革前增长8.14倍和24.4倍。 该集团董事长郭文叁表示,快速发展混合全制经济是国企改革的最大红利。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事实上,此次政府对改革红利的发力似乎正在超出市场的期待和期待。 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金融体制深化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5家私募股权银行获得批准,10家私募股权银行入选,多年来困扰私募股权进入金融业的政策“玻璃门”一夜之间被撤掉。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新的对外开放,

培养国际竞争的新特征

除改革外,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第二大潜力必须是“开放”。 因此,李克强总理在部署全年要点工作时,第二项是“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但是,这种开放不是其他开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的国际形势和经济格局已经迫使中国“必须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新的对外开放”。

那么,“新的对外开放”在哪里? 各级官员、公司家和学者基本上在以下方面有共识:

首先,推进开放向深度的扩大。

年率先试点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被认为是新开放的典型标志——扩大各方自主开放。 其开放的效果备受瞩目。 年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出口增长率达到101.3%,远远超过全国平均增长率7.9%,自由贸易区有力地推动了出口增长。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认为,自贸区不仅是政策的“洼地”,也是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开放投资审批、贸易便利化等综合措施在内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体制创新。

上海自贸区成功试点已经开始发挥示范效应。 据深圳市市长许勤介绍,2月底,肖钢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一行在调查前海时表示,为了将支持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全部复制到前海,前海“粤港澳自由贸易区”有望于今年5月1日前批准。 陕西发改委主任方玳峰表示,西安自贸园区申报案已上报商务部。 天津、浙江等10多个省份也掀起了申报自由贸易区的热潮。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面对自贸区热潮,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实务报告中提出,“建设、管理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宣传的体制机制,开展若干新的试点”的重大政策效益。

除自由贸易区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升级版的构建、孟中印面子、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瑞士、冰岛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等,都深入扩大了中国新的对外开放,

“新一轮深度拓展式的对外开放,其带动的经济增长是惊人的。 ”一位市场人士表示,-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将达到5.15万亿美元,预计新的双向投资额将突破1500亿美元。

其次,推进出口商品的升级。

目前,中国高铁、核电、装备制造业、建筑业等高附加值商品正在取代纺织等早先流传的低附加值商品,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从而提高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定位中国产品,保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是中国首相分内的事。 去年访问中东欧时,我曾和他们的领导人说过,如果你要建设高铁和核电,同等质量下中国装备建设最快,价格可能最低。 我有这个底。 ”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现场时,总理讲的这一插曲,充分感受到了中国推进出口升级的迫切愿望。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据报道,机电产品出口今年占中海外贸出口的57.3%。 一点民营公司,近年来出口额快速增长,例如三一集团在柬埔寨、缅甸一点基础设施建设迅速的国家,销售额预计将达到200%、300%的增长速度。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公开表示,“我们对中海外贸实现全年7.5%的增长目标充满信心。”

内需牵引,

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长效机制的增长潜力和第一动力。

年,中国实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万亿元,增长13.1%。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对此解读说:“这个增长率似乎不是很高,但实际上已经到了年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的临界点。”

的7.5%左右的增长率中,费用进一步加算,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这1.4个百分点怎么实现?

显然,收入的增加是扩大费用的主要条件。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的实务报告中提出,今年将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提高支出能力。 一位专家表示,全年居民收入将增长约7.5%,预计比去年还将上升0.5个百分点。

偶然地,国民对收入的增加充满信心。 根据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国家统计局等联合进行的“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60.8%的受访者预计全年个人收入将增加,其中个人收入预计超过20%的受访者占13.3%。

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支出会同期增加吗?

许多人认为,如果制定了二人转、养老产业、城市化等新政策,将会培育出新的费用热点。 单独二胎政策方面,全面实施后5年内新增新生儿750万人,预计耗资上万元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意见》一旦实施,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以上。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年将促进内容消费快速发展,实施“宽带中国”战术,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农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络速度,实现电子商务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全年中国内容消费总体规模达到2.22万亿元,同比增长28%。 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未来工信部将组织实施新闻基础设施的变迁和升级,使费用的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预计全年电信业、软件和新闻技术服务业收入分别增长8%和20%。 据一位行业专家估算,内容消费可以增加1元,其他相关产业经济增长338元。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城市化,城市化

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处理当前的“三个一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的定居城市,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吸引约1亿人进入中西部地区的邻近城市化。 这将带来巨大的新投资。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3月16日,备受国内外瞩目的中国《国家新型城市化计划(年)》公布。 按照规划目标,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45%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缩小2个百分点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市落户。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针对上述规划目标,中国(海南)改革快速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夏锋初步预测,城市化带来的费用诉求和投资诉求总量将超过百万亿,“1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将落户城市”,费用诉求可能达到50万亿元左右。 长春市棚户区改造遍布23万居民,投入资金900亿元,意味着每万人将拉动39亿元的投资。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国务院参事牛文元的计算进一步细化,他说,按照每年城市化率上升0.8个百分点的保守推算,正在进行的城市化每年可以提取约1.2万亿元的费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提出了以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推进城市化的构想,也写入了这次国家新型城市化计划。

中央财经领导集团办公室副局长王志军对此表示,从战术上讲,京津冀具备我国未来经济快速发展的条件,作为未来经济增长极为提出,是构筑未来经济新增长的重要战术措施。

创新驱动,

实现质量增长的原动力

创新是优化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进的动力,也是确保经济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核心潜力。

李克强总理在年政府的实务报告中,把“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年度实务要点之一。 然后,对处理能力过剩给出了确定的指标。 今年将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报废任务提前一年完成。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通过采访得知,不仅中央政府“将创新放在国家快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省在制定年地方gdp增长目标时,几乎都提到了创新驱动。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年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集中攻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共性的关键技术,抓好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制造业新闻化、文化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等重大科技专业

吉林省也同样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提出了光电子、化工材料、生化工业、精细化工四个行业新兴产业创新快速发展的要点。 建设科技集成创新大厦和大型科技成果交易市场。

广东省省长朱小丹表示,过去一年,广东用于研究和试验快速发展的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5%,其贡献是,技术自给率提高到69.8%,有效的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维持全国第一。

北京市科委数据显示,2009年,北京技术交易增加值1657.3亿元,占北京市gdp比重达到9.3%。 技术交易成为了对北京市gdp增长贡献的巨大利器。

稳定增长的三个难点

每次中国经济的重大数据公布,都会引起国际舆论的热议。 但是,这些意见之间分歧很大,甚至结论正好相反。

关于中国的gdp 7.5%左右的增长率,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解释。 其实,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国际舆论的衰退和质疑源于中国目前面临的一些难点和焦点问题。

其实,对于这些难点,中国政府从未回避过。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今年的挑战依然严峻,可能会变得更多更杂。”

但是,在政府实务报告等权威资料发表后,中国政府似乎明确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事先研究和应对。

难点之一:

如何兼顾增长和质量

您是如何改变方法、调整结构并保持一定的增速的? 这无疑是中国政府当前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从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曾经的快速发展历史来看,很少能够兼顾增长和质量两大指标。 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基本上都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快速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高增长伴随着高污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加大了环境管理力度,但经济增长也放缓了。 截至1970年,美国的gdp增长率几乎没有达到6%,2000年以后,徘徊在4%以下。 英德法日等也差不多是这样。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道路,也不能走他们“优质低速度”的快速发展模式。 对中国来说,环境保护非常重要,增长质量非常重要,但增长速度也同样重要。 也就是说,中国必须兼顾增长和质量。 这个特殊国情决定的特定快速发展理念是,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在稳定中有为,在稳定中提高质量,在稳定中前进。”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我们不是单方面追求gdp,但我们还是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卓越的效益和节能环保的gdp。 ”在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详细阐述了增长与质量、增长与民生的关系。 据此,中国政府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面对困难和疑问都要自己施压,不以7.5%的增长率放松。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必须有应对挑战的决心,必须有创造奇迹的智慧。 过去的一年,中国经济运行的“发色”怎么样? 是否体现了增长与质量并重的快速发展目标?

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举行了“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记者招待会。 “国民经济在稳定中前进,在稳定中呈现良好的快速发展态势。 ”这是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现场对年中国经济的总结。

“稳中进,稳中向好”这短短的8个字,有着不可估量的厚重和沉重。 这意味着,年、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已经呈现出增长与质量并存的运行轨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稳定”表示,年gdp增长率为7.7%,接近去年的7.8%,年四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7.7%、7.5%、7.8%、7.7%,全年稳定平衡快速发展 “进”表示,与年初默认的7.5%相比超额完成,明显快于其他国家同期。 “好”表示,一是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最大产业,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达到46.1%,比第二产业高出约2.2个百分点,这标志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了实质性进步; 二是全年1万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减少3.7%。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一年来,我们始终走在事业的整体基调上,统筹促进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改革”、“重视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快速发展的质量和成效”。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做政府实务报告时,这样回顾了当年政府的实务。

《中国经济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从去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增长与质量并重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现实的。

就环保产业而言,管理环境实现质量,和其他投资一样可以拉动就业和经济增长。

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分析说,重大的节能减排和环保工程,从长远来看是环境保护、质量追求的需要和需要,但从短期来看,排污程序将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据他介绍,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在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增加了200亿元,达到4576亿元。 在投资结构方面,压缩小型分散投资,重点支持全局性、基础性、战术性的重要项目。 资金的投入地为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配套基础设施等。 这些投资很好地体现了增长与质量并重的快速发展要求。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介绍说,“十二五”期间,全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可能超过5万亿元。 其中,―年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预计全社会投资将超过1.7万亿元。 对大气污染对策的投资涉及清洁能源替代、汽车污染防治等7个拷贝。 其中,工业公司污染治理投资最大,约6408亿元,所占比例为36.7%。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记者在调查各省级政府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追求更高质量的gdp”成为今年各地工作的“重头戏”。 例如,在31个省份中,积极下调gdp、提高增长率的省份达到22个,没有变化的有7个。 但是,降低增长率并不意味着缺乏增长信心,不追求增长。 吉林巴音朝鲁省长说:“这个目标在立足可能性的同时,要积极有为,体现提高质量、促进水平的方针,体现民生优先的理念,奠定基础,长期受益的要求。”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从地方政府投资快速发展的方向也可以看出,首要转移和集中在产业升级和环保产业上。 如果只是大气污染对策之一,河北省今年需要投入近千亿元; 北京市将在今后5年投入近1万亿元; 山西省已初步梳理了2089个项目4307亿元投资相关大气质量改善要点工程; 山东省全年全省大气污染治理总投资额将达到9000亿元。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环境对策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有多大影响? 一家研究机构进行经济效益模拟测算,基于国家5年大气治理投资1.7万亿元,增加我国GDP 19422亿元,增加非农就业岗位246万人。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污染反而变好了,但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经历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难点之二:

如何解决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债务可以说是近年来国内外备受瞩目的中国经济难题之一,但中国经济崩溃论和硬着陆论的相关思考也主要来源于此。

无数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版本使得这个问题越来越神秘和敏感。 但是,根据国家审计署《全国政府性债务评估结果》,截至去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约20.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亿元。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面对这一看似敏感的经济难题,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向中外媒体记者公开表示:“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查政府性债务问题,并表示自己将勇敢地面对。” 另外,首相还表示,地方债务将下一步纳入预算管理,“采取打开大门、堵死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地方政府年度政府实务报告中也开始正视地方债务,提出了“增量、控制库存”等解决债务风险的措施。 湖南、陕西、贵州、西藏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吉林省还提出建立债务终身责任制度,建立长效风险控制机制。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年以来,重庆、上海、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相继发布了当地政府性债务评估结果。 北京市审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推军表示,北京市将对各级政府债务进行总量调控,确保全市债务规模稳定。 每年消化库存债务,动态监测轨道交通、土地储备等债务规模较大的行业和机构。 确定债务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制定确定的分年度还款计划。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湖北王国生省长指出,湖北将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资本运营能力、产业培育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规范举债行为。

“审计结果对外公布,债务风险整体可控,政府债务率在国际公认警戒线以下。 》李克强总理的这一公开评价表明了中国政府解决地方债务危机的把握和能力。

最近,上海率先发布了成立省级放贷银行化解地方政府不良债务的重大新闻,表明我国开始利用市场化机制规范地方债务的应对、化解,这为彻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提供了机制保障。

难点之三:

如何防止和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房地产过热、房价高企及其引发的泡沫论、崩溃论等,也是国际舆论质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依据。

外界一直期待并关注着本届政府将对房地产业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但是,在今年的政府实务报告中,关于不动产的记述很少。 但是,在“统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情况下,从“完善住房保障机制”的角度,多次提出“以全民居住为目标,分阶段实施、分阶段负责”的指导,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做出更具体的安排 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各级政府将增加财政投入,要求年内基本建设保障房480万套。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李克强总理直接就房地产问题采取了应对措施。 “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住房问题。 让人民群众居住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 有必要根据人们的投诉、城市状况,将政策、城市政策进行分类。 ”之后,首相再次将话题转向保障性安居工程,“政府必须用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更大的力量处理群众的基本住房诉求问题”,棚户区数亿人表示“这是政府的心疼”,今年至少有470万套。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房地产市场“关键是要按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诉求,建立长效机制”的表明,政府将采取更加有效实用的调控措施。 在“分类控制”和“安居保障”双管齐下,房地产市场必将回归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二次恢复”

年,中国经济非但没有硬着陆,反而实现了7.7%的高增长。 更重要的是,从数据来看,中国经济已于年下半年实现“二次恢复”,这意味着中国又迎来了较长一段时间的稳定增长。

年第三季度是关键时刻。 据统计数据观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也进入了下降的道路。 从年第二季度到年第二季度,连续13个季度下跌。

但是,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稳定的复苏态势。 国内权威专家郑新立对此做出了确定的评价,中国经济出现了“二次恢复”。

第二次复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再次进入稳定增长的道路。

世界可能要适应中国从高速增长向更持续的中速增长转变。 但是,担心“硬着陆”一定是杞人忧天。

国内外许多知名学者和专家对中国经济未来的走势作出了非常乐观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希勒3月表示,纵观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经济的业绩是一个惊人的奇迹,要以这样高的增长率对抗下行风险比较容易。 对于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数据,没有看到中国经济出现非常大的下行压力。

“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厉行宁、郑新立、林毅夫等也同样乐观地认为,中国有能力实现年gdp增长率7.5%左右的目标。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郑新立的评价更是振奋人心,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率。

标题:“总理稳增长自信来自哪:改革红利等五大潜能被看好”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