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24字,读完约8分钟
放眼历史,此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参加国资改革试点的6家中央企业——国家开发投资企业(以下称“国投”)、中粮集团有限企业)以下称“中粮”)、中国医药(行情、问诊)集团总企业)以下称“国药”)、中国建筑)行情
国投两次创业
国投董事长王会生表示,国投前身是应1988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近期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产生的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和林业6个中央一级的国家专业投资企业。
这六家企业本来的任务是把国家原本给部委安排的钱全部拿去投资。 但是,由于监管和法制不健全等原因,这些企业的投资被称为“坐飞机撒钱”,项目也很混乱。 从水电站到养殖场,应有尽有。
于是,1994年,国家决定改革6家企业。 由于当时强调推进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六大企业分为三个部分。 本来是银行融资的,分成了特意设立的三家国有政策性银行。 参加投资的情况下,一部分分为各产业的中央公司,剩下的部分交给新成立的国投控股。
在国投的传承者口中,在计划经济下从政策性投资机构向市场经济下中国特色商业化运营的投资控股企业转型的过程中,国投的历史有一次创业和二次创业的说法。
初次创业提出于1996年,国投按照中央提出的“国家赋予企业的任务,多次改革、艰苦创业、培育特色产业、实现资本经营、20世纪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投资企业”的要求,进行业务重组和机构调整,确定了快速发展的方向和本职工作
2003年,国投进行了“二次创业”。 在随后的几年中,国投创新了国有投资控股企业的快速发展模式,提出了实业、金融服务业、国有资产经营“三足鼎立”的业务框架。 此后,国投推行集体化、专业化、差异化管理,通过资金统筹筹集、跨地区和跨领域人才流动、共享经验新闻等措施,优化内部资源,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中粮大举进入实业
根据中粮内部资料,中粮前身是1949年2月在天津成立的华北外贸企业。
1952年9月,为了国家战术的需要,同时对抗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封锁禁运”。 中国还在北京设立了中国粮食谷出口企业、中国油脂出口企业、中国食品出口企业3家具有历史渊源的企业。 但是,这三家企业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统一的集团称号。 截至1961年1月,3家企业正式合并,命名为中国粮食食品进出口企业。
据说中粮前身成立之初,是为了交换中国粮食的大规模出口和外汇。 当时的中国不需要进口粮食。 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发生粮食供应不足,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中粮的政治使命从“出口换外汇”直接变成了“进口粮食”。 所以,将上述三家企业合并为一家。
在中国粮、油、副食品凭票供应的时代,中粮与国家粮食局浑然一体,是中国粮食贸易业务的垄断者,曾经辉煌过。 数据显示,1987年中粮达到高峰,主管全国49家粮食分企业,独立核算公司1313家,员工总数超过12万人,资产总额165.15亿元。 其资产规模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国际四大粮食商(嘉吉、路易达美孚、邦吉、amd )。
但是1987年也是一个分水岭。 今年10月,中央要求中粮这样的中央企业进行改革。 1987年底出台的《1988年外贸体制改革方案》,要求“各外贸进出口总企业和部分商贸进出口总企业的地方分支机构和总企业退出”,要使各地粮食食品分企业脱离中粮茂盛的树枝。 中粮开始逐渐从管理型公司向经营型公司转变。 从此,中粮不再是原来的管理者,而只是市场机制下的参与者。 中粮自称,这次改革是走向实业化。
但是,改革并没有结束。 从1992年到2004年,中粮进入了另一个全面改革阶段。 期间,中粮进入酒店经营行业,北京凯莱布酒店开业中粮重组、改革全香港上市中粮在广西防城港生产大海粮工业(防城港)有限企业; 中粮是中国长城葡萄酒有限企业的中粮和英国在广州合资成立中英人寿保险有限企业中粮重组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 中粮上马亚洲最大的中粮(江西)米业有限企业……中粮向多元化、产业化快速发展,从单一外贸企业向产业化转型。
中粮董事长宁高宁表示,目前,“中粮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在粮食加工产业中,实现了从贸易、流通、生产、销售到食品的整个价值链。”
转业军队企业的新兴国际华为
据新兴国际华企业官网介绍,新兴国际华的前身是1911年北洋政府时期设立的精益皮革厂。 该厂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以下称“总后”)原生产部)正军级)接管,与其他70多家军需、军保公司一起,组成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2672工程指挥部)正师级),也称为军钢厂。
1971年,随着铁路兵和铁道部的转型,2672工程指挥部更名为新兴铸管(行情、问诊) )集团) )有限责任企业,总后由军需部工厂局管理。 2000年,总后将所属的78户军需公司和事业单位划分为新兴铸管(集团)有限企业进行管理,使该企业等级达到副军级。 此后,该企业接收了大量武警和各军区、军兵种部分军需公司,并变更登记为“新兴铸造管理集团有限企业”。 集团内部也整合重组为冶金铸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和置业商贸四大板块。
年,随着14户军队辗转公司的政策性破产事业圆满完成,新兴铸造管理集团正式脱胎于军工企业,成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公司,更名为新兴国际华为,是一家集资产管理、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大型国有独资企业。
目前,新兴国际华为有金属冶炼和加工、纺织品服装、专用设备制造等几个业务板块。
抛弃官僚以来的中国节能
中国节能是目前国内唯一主业为节能减排、环保的中央企业,是中国节能环保行业最大的科技型服务产业集团。
中国节能的前身是国家计划委员会的节能计划局。 1982年国家设立“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是国家计委节能计划局安排的,该基金的首要用途是用于节能基本建设项目。
1988年,在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国家计委节约能源规划局分为两部分,其中一些机构和人员被剥离,成立了“国家能源投资企业节能企业”,并在国家计划中单列出来。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能源投资企业节能企业更名为“中国节能投资企业”,直接由国家计委管理。
1999年,由于国家编制体制改革,中国节能投资企业脱离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改为由中央公司工业委员会直接指导。 2003年,我国节能投资企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督管理,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143家中央公司之一。
目前,中国节能共有各级子企业419家,上市企业5家。
国药:收购制药公司的巨无霸
国家药品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国最大的医药健康产业集团,以防治和诊断护理等健康同一产品的流通、零售、研发和生产为主业,于1998年成立,在中国医药(集团)企业、中国医药工业企业、中国医药外贸总公司和中国医疗器械工业企业4家国家药监局下属。
随后,收购中国药材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企业联合重组,整合上海医药(行情、问诊)工业研究院、中国出国人员服务总公司,国药拥有10家全资或控股的H股上市企业和国药股份。
在国药人眼中,国药会随着改革而成长。 从被国家药监局剥离出来后,国药战术除了整合我国中西药的生产和科研,实现国内药业商业的一体化运营外,还进入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从引进人才到产学研一体化快速发展的新模式。
由创新产生的中国建材[/s2/]
与参加这次试验的5家知名央企相比,中国建材曾经只是1979年在北京西郊皇家园林紫竹院边上空建成的一家小型建材工厂——北京新型建筑材料实验工厂。
据原国家建材局老人回忆,1979年,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访问视察和指示,位于紫竹院边缘,只有几个体组成的新型建材试验住宅科研小组驻地,或者没有很早建成工厂。 中国建材现任董事长宋志平当年作为新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工厂。
198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新型建筑材料企业成立,1991年成为国家首批55家试点公司集团之一,从此更名为中国建材。 1998年,中国建材成为163家中央直属管理的积分公司,1999年脱离原国家建材局监管,并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辖下。
在中国建材的迅速发展史上,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些从坚持改变的名称和体制上可以明显看出。
标题:“国资改革6大央企变革史:国投两次创业中粮进军实业”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cjct/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