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42字,读完约14分钟
检查:河北省板块实时行情
2005年批准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又批准南沙新区,近年来公布了53个国家战术性区域规划。 但是,2004年提上日程,其易名的京津冀地区计划一直没有出台。
今年2月26日,习大大总书记主持座谈会,确定对京津冀协调快速发展提出“七点要求”,表明要亲自打破自己“一亩三地”的思维常规。 至此,京津冀地区将规划编制进入“高速公路”。
4月9日,国家发改委表示,正在与相关部门和地方合作制定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相关规划,规划范围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 计划将根据编制工作的进展情况适时出台。
发改委的上述表态认为,京津冀地区规划3.0版即将落地。 但是,国家级战术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京津冀地区计划为什么要花十年才出来? 区域间计划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 上述问题仍有待研究。
/ S2 /创建
部委“小组”调查区域间计划
现在,已经批准了53个国家的战术性地区计划,经过2009~2009年的集中批准,地区计划已经巩固和不能展开。 要使地区迅速发展上升到“国家战术”的高度,首先需要地区计划。 那么,地区计划是如何制定的呢?
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逢贤等区域经济专家介绍,目前我国只有一种城乡规划法,包括国家战术区域规划等重要规划,编制方案大体上等没有法律规定。
一般来说,“单独规划”,即重要城市规划和省内城际规划,通常由地方先行拟定草案,由国家发改委主导修订,与国家部委协调后,报国务院批准。
比如云南桥头堡计划。 云南省桥头堡办公室副主任李金泽介绍,云南省政府向国务院提交《计划》建议书后,国务院领导国家发改委批准组织编制。 李金泽说,省政府和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随后进入北京,“访问”发改委等部门,“努力确保含金量高的重要项目和政策保存在计划中,进行了大量的报告、业务合作,国家相关部委逐渐统一了意见。”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也是如此,两地率先组成了规划编制项目队。
武汉城市圈项目组副队长秦尊文回忆说,他把武汉城市圈的相关报告交给当时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然后邀请丁石孙参加“武汉城市圈建设推进的理论研讨会”,之后经过不断努力,武汉城市圈“跃进”到了国家战术水平。
对涉及区域间规划、国家大区域规划、海洋边境贸易等的区域快速发展规划,地方政府提供基础资料、基础数据、思路,规划编制通常由国家发改委主导负责。
发案委员会的计划编制通常分为前期研究、计划编制两个阶段。
前期研究阶段一般会召开大规模座谈会,计划编制相关地区的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参加。 发改委还将率领国家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 在规划编制阶段,首先要征集和协调地方、各国家部委的意见和建议,追求共识。
河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规划、年、国家发改委等28个部委赴唐山、沧州、秦皇岛等沿海地区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 成渝经济区规划的国家调查小组也有27个国家部委。
长江三角洲计划被越来越多的力量“动员”了。
2004年11月中旬,发改委在北京组织座谈会,宣布长江三角洲规划正式启动,随后成立长江三角洲规划领导小组。 发改委领导和各有关省市领导都是领导小组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专家组和地方组,动员了中科院、社科院、江浙沪重点高校、地区规划研究院等多家知名研究计划机构,人数达400多人。
京津冀计划是“待字闺中”,却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2004年11月中旬,发改委召开京津冀规划座谈会,宣布京津冀规划编制正式启动。
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年,发改委至少组织了三场大型座谈会。 2008年还组织了京津冀公路通道快速发展调研会议、第一次京津冀发改委区域工作联席会议。
争夺
中央“协调”长江三角洲利益之争
在计划编制的“跑道”上,各地的“速度”不一样。 专家认为,影响进度的原因,首要是地域范围和产业布局与城市功能之争。
53个国家的战术区域计划,编制时间多为2至4年。 最快的是珠江三角洲计划。 2008年6月,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广东省调查并同意了制定珠三角规划纲要的要求,从同意到计划正式公布,花了20个月的时间。
与之相反,以长江三角洲计划和北京天津河北计划这两大跨地区计划为对象。
大计被列为发改委率先启动的区域规划试点对象,2004年提前提上日程,2006年2月完成前期调研,进入规划编制阶段,就此“卡壳”,长江三角洲规划征集意见已有4年。 京津冀计划至今仍是“待产”。
对于长江三角洲计划和京津冀计划的编制难度,发改委早有预料。 2004年11月中旬长江三角洲规划座谈会上,时任发改委副主任的刘江被媒体问到,率先启动的区域规划试点为什么选择京津冀和长江三角洲,抛弃珠江三角洲? 刘江回应称,“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两个区域存在着比较典型的省市之间需要协调的问题”。
在上海市某学术机构工作的王衡(化名)参加长江三角洲规划工作,要求记者跨“省”市协调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界定地域范围。 长江三角洲计划最初的范围只有上海(苏浙)的16个市,但之后围绕长江三角洲的扩大,争论仍在继续。”
据他介绍,“关于长江三角洲的扩大,有‘两省一市’、‘16 + 7’两种观点。 “两省一市”是苏浙沪。 “16+7”是指16个市增加安徽芜湖、马鞍山、合肥、铜陵等7个城市。 ”
王衡说:“安徽一直很积极,但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确定长江三角洲范围为苏浙沪,长江三角洲规划地域范围之争终于结束。”
与地方优势密切相关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之争比地域范围之争更加激烈。
据王衡介绍,2004年前16个市版本,很难就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达成共识,选择未来产业快速发展方向时,16个市出现严重“同质化”,11个市选择汽车零部件,8个市选择石化,12个市选择通信。
王衡的回忆,如浙江嘉兴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领导的长江三角洲规划研究小组,确定了“将我市快速发展思路和重大项目纳入区域规划”的目标。
据报道,2006-2007年,《规划》草稿在各地征集意见时,呼吁“在省一级,要考虑向上海出让部分利润,不能什么都给上海。” ”。 一位城市市长说:“为什么附近的城市能迅速发展这个产业? 我们不能。 我们的基础比他们的好。”
王衡表示,各市利益纷争僵持不下,2007年5月,温家宝在上海主办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座谈会。 苏浙沪党政领导、各委员会负责人均参加。
随后,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带队,国家部委将几个重要城市分成长江三角洲进行了考察。 王衡说,此次考察是为了准备下一年发表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重要的大致内容,将地区优势置于取代个别城市优势的突出位置,整个规划将关注个别城市无法应对的问题。 产业配置和城市功能的纷争终于平息了。”
悲惨的结局
河北不想只做“米袋”、“菜篮子”
相反,在“待产”的京津冀计划中,上述地域范围和地方利益之争也同样存在。
肖金成记得,京津冀规划最初的名称是“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当时的版本是“2+8”,“2”是北京、天津,“8”是河北南部的8个地级市(邢台、衡水、邯郸除外)。
但年,长江三角洲规划从最初的16个市扩大到“两省一市”后,河北提出京津冀的规划范围也应扩大,加入了原本未被接受的邢台、衡水、邯郸三市。 这个提案被采用的是当时正在制定中的京津冀都市圈地域计划,也据此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
第二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虽然没有提到京津冀都市圈,但提出了“构建首都经济圈”。 肖金成说,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如何定义,争论将东山再起。
据报道,以北京市发改委为中心制定的“首都经济圈”计划初稿,提出了“1+3+6”方案。 “3”是指天津的武清、蓟县、宝其他三个区县; “6”是指河北省的六个地级市,即保定、廊坊、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
但是河北省认为秦皇岛和石家庄都距离北京约290公里,沧州比秦皇岛更近。 因此,主张“1+3+9”,就是在原有的“6”的基础上,增加衡水、石家庄、沧州。
另外,“1+3+6”方案只包括天津3个区县,没有天津市本身,天津也没有兴趣。
截止到去年12月20日,在首都经济圈快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地区司长范恒山就是否应将首都经济圈纳入天津表示:“规划编制发布不仅对北京市,也对京津冀两市的快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计划编制要从整体上强调首都地位,把握体现双城联动”。 这意味着整个天津并入首都经济圈。
产业配置和城市功能的争论也被认为是计划长时间无法问世的原因之一。
年,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报国务院批准,但一直没有: 在本报告中,河北省8市位于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地区,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研发转换和加工配套基地。 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是迅速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是京津的“米袋”和“菜篮子”。
《燕赵都市报》年8月30日发表的“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仍难以征求河北省的主张”的报道,明确了河北省对当地上述区域定位的反映。 据报道,河北省某市市级政府官员表示:“在这样一个层级的区域规划中,河北省还是一套米袋菜篮子,我们无法想象。 这就像大儿子的二儿子上大学,让三儿子在家种地看书一样。 ”
一位当地学者也表示:“在中央、首都、北方经济重镇的巨大环境下,河北确实无法拥有更高的发言权。”
记者盘点了京津冀三地十二五规划,产业布局也有同质竞争趋势。
北京和天津的重要产业,“重叠项目”达到7个,双方都侧重于快速发展电子新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空、节能环保等产业。 河北省也提出要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新闻、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经济的快速增长。
另外,在过去的十年中,天津以滨海新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已成为现在的规模。 河北省也在年末参加了“海洋时代”的竞争,“河北沿海地区快速发展计划”也已获国务院批准。
京津冀计划如何平衡上述优势关系,外界也寄予厚望。
展望
北京冀打破“一亩三地”思维[/s2/]
4月9日,国家发改委通报京津冀地区规划最新动向,规划名称再次变更。 从十一五“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十二五“首都经济圈快速发展规划”调整为“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快速发展的相关规划”。
徐逢贤和肖金成认为,计划名称的一些变化只是表象,最新的变化是观念的转变。
他们在习大大2月26日在北京主办座谈会、京津冀合作快速发展、提出“打破自己‘一亩三地’的思维常规、组团朝着顶级设计目标一起干”等7点要求后陷入僵局
徐逢贤说:“迄今为止,由于计划难产,引发了范围之争、地区产业定位之争等争论,部分原因是习总书记所说的“一亩三分地”思考。”
据报道,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弘表示,京津冀合作快速发展规划不应分开做炉灶,而应与首都经济圈快速发展规划融为一体。
徐逢贤说:“3月以来,中央、部委、地方频繁调查考察,密度和广度都超过了以往。”
据媒体报道,3月31日至4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考察了河北。 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为了了解滨海国际机场是否能“承接首都机场的货物运输路线”,在半个月内进行了两次实地调查。
上个月末,涿州市领导人接待了“北京考察团”。 考察团成员有部委的官员和公司的代表。 并由廊坊市工商联负责人带队向北京市工商联进行了对接招商。
进入北京对接招商的不仅仅是廊坊。 北京市级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最近来招商,河北省的市表示准备搬运搬迁公司,有时接待不了。”
徐逢贤说,各方面的行动,都处理了一点积年难题。 发展改革委的最新信息也确定了地域范围,“计划的范围包括两市一省,三个行政区的所有地区都应该包括在其中。”
他指出,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之争也在逐渐松动,“新规划北京的重点是分散和分散一部分功能。 河北的重点是“承”,承担北京分散的职能”。
对此,两地区领导人已经表明了态度。
3月28日,《国家财经周刊》发布了对北京市市长王安顺的采访文案。 在谈到天津河北协同快速发展时,王安顺表示,“要跳出北京看北京快速发展,看区域合作,把北京事业放在北京天津河北省区域协同快速发展的大局上进行规划和推进,更加重视功能疏解和辐射,更加重视为兄弟省市服务。”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河北省党委书记周本顺表示:“我不仅不想盈利,也不想做贡献。” 在之后的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实务会议上,还强调了河北的作用被定位为“服务作用”和“崛起作用”。
徐逢贤预计,计划最早将于今年8月出台,“这是习大大提出‘7点要求’后的半年左右。 中央对此次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力很大,将在各部门、各地落实到位”。
但肖金成并不那么乐观,他认为城市之间的产业布局如何协调,北京如何分散它们的功能,谁来承担北京分散的功能,是下一个游戏的焦点,也是计划协调的重点。
王衡觉得,目前京津冀的形势和当时的长江三角洲有点相似。 “各方制定计划的积极性很高,公认计划自私自利,造福于人,但各方的好处是如何协调的,并不容易达成共识。” 他认为打破长江三角洲僵局是国务院提出的指导意见,“我认为京津冀也必须在国家层面推进”。
王衡表示,“从最初的16个市到现在的“两省一市”,将按时参加各地定期召开的协商会议。”并强调,从规划立项之初,长江三角洲就自发形成了牢固的协商会议结构。 但是,京津冀三地至今还没有这样稳定的信息表达协调机制,“涉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需要国家牵头”。
徐逢贤、肖金成认为,政府推动、政府间合作只起了部分作用,产业布局等优势调整问题,最好的应对办法还是“市场这只手”。 两人都需要政府做的是制定外国移民公司减税政策、促进外国移民就业政策等有利于北京“疏散”的政策,加强对房价、生活必需品物价等资源的宏观调控,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就像现在保定一样,疏散
标题:“京津冀区域规划3.0版将落地 之前费时十年未出台”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