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97字,读完约8分钟
编辑者可以选择
又是一年的就业季节。 今年夏天,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次将“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
面对影响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媒体多以“史上最难”或“更难”的形式展现就业形势的情况下,中国多年来纠缠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一个更必须看透核心的冰冷思考。
另一方面,大学生“不走运”,找不到工作的另一方有点公司“求贤解渴”,但是找不到合适的人才。 “就业难”和“就业不足”的并存,凸显出追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在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大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一方面有抱怨“学习没用”的不自然,另一方面,大学无视自己的定位和市场诉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 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合销售”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方面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也设立了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 虽然年年都在受到批评,但年年强调的就业歧视似乎已经成为就业季中不可磨灭的阴霾。
......
现在,“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间段已经过去,拿到简历的毕业生们在漫长的求职途中正在进行最后的冲刺。 从今天开始,中国信息网将发布“就业季”系列稿件,分析走上哪条就业道路的大学生,多角度分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每年持续“就业难”的冰冷思考:结构性就业的不自然性是什么?
今年夏天,727万中国大学生将迎来自己的毕业节点。 继去年“就业难季节”之后,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的今年被舆论冠以“就业难季节”。 专家们每年都在困扰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实质上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推动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727万毕业生强调就业难、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毕业离校不到50天,在北京大学法律专科学校学习的魏青依然找不到自己的毕业之路。 公务员考试不及格,出席招聘会,在网上提交简历也很难应对……3年前本科毕业时的就业难再次出现在魏青身上。
“三年前参加考试是为了提高求职的资本。 但是,没想到避开中学一年级学生,到15岁之前都不能避免。 ’魏青现在有点后悔当时上研究生的决定。 因为从找工作的经验来看,发现“与其读3年研究生,不如有3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魏青本科毕业那年,中国高中毕业生660万人,三年过去了,今年魏青这样的高中毕业生达到了727万人。 但是,与过去最高的毕业生规模相对应,用人单位的岗位供给也有限制。
以高校集中的京沪为例,据官方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1.5%,签约率不足5%的高校还有11所。 在上海,截至5月10日,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为42.8%,比去年同期下降1.6个百分点。 继去年的“就业难季节”之后,人们把这个夏天称为“就业难季节”。
根据舆论对今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的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就业市场“一岗难求”的大背景。 但专家表示,每年大学生就业难,在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但农民工、保姆就业容易,目前新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低于农民工、保姆。 这证明我们的生产结构有问题。 ’着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最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车伟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生产性岗位,为农民工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但即使在经济增长形势良好的年份,大学生就业岗位的供给也不太好。 这证明,由于我们的经济结构相对低端,就业市场上农民工和技术工人“用工荒”现象频发。 大学生呢
“中国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总量的45%,接近美国的80%。 另一方面,服务业是大学生就业最多的行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表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从根本上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要求。
高中怎么“销路好”? 就业难迫切需要向高等教育改革转变
一个因为大学生“不走运”不能工作,另一个因为公司“求贤解渴”,但是找不到合适的大学生。 在舆论对中国就业结构矛盾的讨论中,大学如何与社会对接,培养“适合市场”的毕业生也成为焦点之一。
在总结自己半年的求职历史中,魏青认为,自己的就业难在于所学法律专业的就业竞争太大。
“现在任何学校都有法律专业。 也有拿不到律师证的同学。 找工作时,硕士不如人技工。 ’魏青的班上有40个同学,但临近毕业,有近一半的同学没有通过司法考试。 “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很多司法职位的就业机会,就业面更窄。 ”魏青说。
其实,魏青抱怨的专业并不自然,在这个就业季节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吐槽的热点。 在网上,“上千报专家”、“吐槽大学专家”成为微博话题,多年来从事的网民也通过自我调整的方法表现出“学习无用”的不自然。
去年6月,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动漫、法学、英语等这些过去的热门专业已经成为失业风险较高的“红牌专业”,通过削减招生来改善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 根据该报告的调查,大学本科毕业生中,有3成的毕业生与专业无关而工作。
“现在,一时211,985所大学没有按照自己的学校定位运营学校。 职业院校也本着本位,不愿基于社会诉求调整专业设置。 大家都热衷于扩大专业设置以达到综合性大学的规模。 结果,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下降,人才培养与社会诉求脱节。 ”熊丙奇被中新网记者拆散。
熊丙奇表示,大学生每年的就业难实际上迫使高等教育进行深刻的改革。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必须通过扩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摆脱行政统治学校的模式,使学校能够根据市场的诉求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自身的定位展现出各自的个性和特色。 ”熊丙奇说。
中央联盟推进就业的新政每年“就业难”持续,必须合力解读
与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从4月底开始,国家层面连续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
4月29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继续支持实施和促进要点小组创业就业税收政策的通知》,从税收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 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6项措施。
其实,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三本一线”计划,再到公务员招考,很多时候都要求有基层的工作经验。 近年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促进大学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中国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问题将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张车伟表示,在国家层面将就业政策向大学生群体倾斜是长远的考虑,但从根本上处理大学生就业问题,破解中国就业市场的结构矛盾,需要各方面的深层改革。
关于今年宣布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措施,熊丙奇表示:“20世纪90年代开始鼓励大学生创业,但现在大学生毕业生中创业的比例也只有1%左右,创业成功率很低。 因为,我们的教育没有勾结体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毕业之前鼓励创业,效果并不大。 ”。
除了教育改革和经济变革外,《人民日报》于5月14日刊登了评论文章,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环境。 对比文案和现在大学生的择业观,如果中西部地区的工资水平和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如何才能让高中毕业生心中充满憧憬? 中小企业一般经营困难,甚至无法保证职场稳定性的情况下,如何吸引高中毕业生的目光? 如果小城市和大城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总是有很大差距,如何让高中毕业生积极走向基层?
受访者表示,应对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自身必须有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务实的择业观,不可盲目选择,有自己的职业快速发展规划。 但是,长期处理大学生就业难的“治本”之道,必须以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要点,并且通过用人机制、保障机制等各方面的社会改革,多方合作创造公平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
标题:“连年“就业难”的冷思考:结构性就业不自然何解?”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0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