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95字,读完约12分钟
财政收入进入“新常规”地方,保护“钱袋”
地方财政的百日防卫战
地方财政似乎到了最不安的时候。
一个城市的税务局长正忙于重新评估税收任务的数字计算方法。 他们不是以年为基数计算年各月的任务数,而是以实际能够完成的任务量为最新的计划数。 沿海省基层财政局长说:“我们每月给各税务分局打一次电话询问,他们报告的话可以有多少计划。”
许多省市的财政部门开始调整收入预算,等待10月提交给当地人大常委会审议。 这是正常的预算工作流程,但很快人们就发现,此前大部分情况下,人大调整财政预算是增加收入,“这次很多地方恐怕会被扣分。”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人士说。
不安的情绪也充满了最近财政部相关司局召集的经济形势座谈会。 9月18日,广东、江苏、山东、上海等代表中国最发达地区的6个东部省市的财政官员们,在这次小范围的座谈会上艰苦奋斗。 在他们看来,财政收入的未来将持续下降,“可能不会比这更坏,也不会比这更好”。
8月份的财政数据是引起不安的导火索。 财政部消息称,8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1%,地方本级财政收入更是连续两年降至1位数,年数字为6.5%,年为6.6%。 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去年同期的财政收入“稳定后恢复”的局面难以维持。 以广东为例,今年1月至7月,月度累计财政收入增长率呈逐月下跌趋势。
另一个数据显示,包括9月底在内的未来100多天,预算支出任务还缺6万亿人。 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转移支付任务已经下达的前提下,支出任务主力明显在地方政府,这意味着每月地方财政支出平均将达到1.5万亿元以上。 今年头8个月,还没有一个月的支出达到1.5万亿美元。 最高为3月,支出为1.3万亿美元。
收入持续下降,支出仍在增加。 和往常一样,地方财政不得不发起防卫战,但这次已经没有4兆美元了。
保险收入
完成今年的税收任务,对王涛这个老税务来说,是个充分的挑战。
王涛是东部沿海第二经济大省山东省地级市税务局长,他觉得被夹在市领导和各税务分局下属之间,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下面的一个地区分局,今年的税收计划一个月没完成,其他分局也没完成任务”王涛最后说,他们要改变税收计划数量的计算方法,不以年的任务完成数为基数,在年的各个月分解,直接打电话给各个分局,“这个月要完成多少税收任务”
王涛所在市刚刚公布的8月份财政收入数据显示,税收同比仅增长1.91%,远低于上年。 即使计算上市所得增值税和所得税的税收部分,也完全不够地方政府的总任务数。
在某省组织的税务部门培训中,他和其他市的税务局局长们找到了吐槽的机会。 “许多税务局局长们表示,9月、10月完成任务也很困难,最重要的是房地产领域没有可以替代的产业。”
另一个沿海经济大省江苏省的情况也很相似。 江苏一位财政系统官员在经济预警报中表示,目前几个月来财政收入已经没有完成任务,每个月都在下跌,“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收入也不是自以为是”。
他们相遇的情况不是一个例子。 根据目前公布的地方财政数据,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财政收入增长率较高,但增长率逐月下降的西部资源部税收仍呈负增长,多数由非税收入支撑; 中部省份财政收入基本稳定,但增长率下滑明显。
以东北地区辽宁为例,财政收入自一季度达到9.3%后逐月下跌,前8个月财政收入增长率已降至2.4%,其中税收收入增长率仅为1.3%,分别较年初预算增长率为7.1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 辽宁省财政厅长官陈广认为,这些数字都是今年以来最低的增长率,也是实施东北振兴战术以来同期的最低水平。
通过确保收入来维持经济,正是地方财政体系乃至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
9月24日,山东召开了第三季度经济形势解体座谈会。 当地一位财政系统官员表示,这次座谈会首先是比较当前经济形势不好、财政收入下滑的情况,研究如何保证财政收入、保证经济增长。 这两天,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到山东调查经济形势。
“经济下行压力在财政上非常突出,我们已经多次开会研究如何保证收入。 ’江苏省南部城市一个财政系统的人说,现在真的没有好的做法,省份要求在达到人大预算数的同时提高资金质量。
资金质量意味着,在王涛看来,财政应该首要依赖税收,不能光“花心思”非税收入。 但是,作为税务局长的他明白,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他说,为了应对财政收入的下滑,“地方政府都有自己的方法,但肯定不是税收。”
如何保证呢
江苏省南部城市考虑的是向10月地方人大常委会提出申请,调整当地财政预算案,降低预算收入规模。 类似的事件在2009年的广东省上演过。
那年上半年,广东省级财政收入持续5个月负增长,下半年开始止跌回升,但广东省财政厅预测2009年省级财政收入无法完成全年预算任务,向当地人大常委会报告预算收入减少34亿元。
“财政部门基本上每月都会进行一点预算调整。 例如,某一职能或部门的变更必须增加或减少费用。 这个调整只需要向当地政府报告批准即可。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同志发布了经济注意报,预算收入未如预期减少或收入增长过多的,需向10月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议。
关于2009年广东省进行的预算削减,上述人大常委会的人说,当时经济危机导致的财政收入问题减少。 这位相关人士表示,他不认为今年以来的经济下滑能与当时的经济危机时期相比,但很多人调整预算案时会增加收入,这次很多地方可能会减少收入。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意味着这些地方已经无法实现年度预算收入目标。
中国大部分省市都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 王涛认为的是现实问题,基层财税部门的第一要务还是努力完成收入任务,非税收入是他能想到的最可行的办法。
王涛告诉经济注意报说,他住的市连续几个月非税收入严重上涨。 “8月的非课税收入比去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 目前,我们的税收只占收入的70%多,非应税收入上升太快。 ’他说,尽管合情合理,他承认非税收入有调节作用,只能适度大体上做到,但地方离不开这财政收入的大腿。
财政科学研究所金融研究室主任赵全厚认为,非税收入总体上是两部分,一部分是行政权力产生的规费,二是产权和资产,如土地、行政资产、自然资产。 “目前经济形势不好,政府收入压力加大,税收越来越规范,但要完成总收入任务,只有给非税收做文案,加快资产出售速度。 》赵全厚,也就是说,转行各种行政性资产、事业单位后,将资产转让出售。 另外,以前处理掉的资产、资金放入小金库,现在甚至充实到非税收入。
在压力下,如果最后不能完成任务,赵全厚评价说,地方很可能利用行政权力征收各种规费,制定各种部门的规章制度收钱。
根据今年8月财政部的数据,中央和地方非税收入18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6%,比财政收入整体增长率高出近20个百分点。 其中,地方非税收入较去年同期从6、7月的10%左右激增至24.7%。
经济注意报称,财政部对非税收入展开了数次清理,但今年9月,地方对非税收入的依赖进一步加强,不少省市出台了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用“颗粒返仓”来体现非税收入的重要性。
对此,王涛的辩护说,虽然短期内可以从数字的角度调整预算收入的数量,但“但是支出怎么办,支出是根据当初的预算收入推算的,多个支出还是刚性支出。”
支出的压力
今年头8个月,全国财政支出接近9万亿,但这比年度预算总支出还差6万亿。
这意味着每月平均支出将达到1.5万亿美元以上,但在今年头8个月,一个月的支出从未达到过1.5万亿美元以上。
今年3月,中国财政支出达到最高点1.3万亿,其中90%以上由地方政府支出。 但是,从地方来看,这些钱被财政部催着花了。 “我们的支出肯定比前一年有所下降。 ”王涛说。
当时,财政系统接到各省财政厅、财政局要求3月份加快支出进度的《口头通知》,财政部将在一季度结束后向国务院特别报告财政支出。 一位地方财政局农业科科长表示,农业相关支出的头数通常在每年5月、6月以后,但接到加速支出的指示后,通过国库向财政专家临时保管项目资金的方法加快了支出进度。
华东某地级市财政局长刘东说:“我认为中央出台一点引导投资方向的政策,可能据此决定地方财政未来的投资方向,所以我一直在观察情况,手头的钱也很紧。” 财政部很快传播了3月初加快支出的要求,一时没想到搅乱了他的手。
催促地方支出也并非没有效果。 一位财政系统官员表示,经济注意报称,8月前经济增长没有预期的下滑,是由于地方政府将项目开工提前的迹象,一些计划9月至4月开工的项目实现了“微刺激”经济的目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今后100天内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刘东表示,本级政府的收入每年只能用于人力、办公等方面,其他刚性支出如民生、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只能通过转移支付。
但是,财政系统的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表示:“财政收入不能像以前那样高增长了,国家对财政支出的制约开始加大。 这是“新常态”下的新情况。 ”。
迫使“新正常”改革
财政收入经过几十年的两位数增长,终于回到了与gdp增长率相同的水平。 这种现象始于年,年犹在,杨志勇将其称为财政“新常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增长了7.7%。 另外,财政部宣布今年1-3月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9%。 这是1994年国家税制改革后,全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首次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但迄今为止,财政收入增长率已经连续18年超过gdp增长率。 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8.8%,但上半年gdp增长率略高于7.4%。
杨志勇的理解是,从新常态的角度来看,以往的财税制度和结构存在问题,收入不可转换也不可替代,支出得到保证,压力很大,但必须考虑的问题是,以前最依赖那些收入,为什么现在不能依赖呢? 什么样的新领域不能形成税收来源?
在他看来,在这种思考下,财政行业改革破茧而出,有可能出现真正适应新常态的财政体制。
对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尚希也表示认可。 他说,目前财政收支存在压力未必是坏事,压力可以促进改革,在压力下,政府资金紧张,资金录用效率就会提高,比较有效的投资就会增加。
但是,对于目前仍处于“吃饭财政”阶段的地方来说,提高政府资金的录用效率,仍然是一件难以触及好处的事情。 对此,刘尚希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简政放权和公私合作( ppp )改革有所作为。
他认为,简政放权首先表现在政府将权力下放给市场和社会后,要求政府“瘦身”,体现在政府行政经费的减少上,这可以直接减轻财政压力。 根据中央的要求,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年度常规支出一律减按5%。 年的政策持续了下来。
刘尚希认为,目前许多中央布局和计划尚未完全落实,简化效果并不明显。 “在这些方面,有必要仔细判断改革到了什么程度”。
此外,专家认为,不仅要用简单的政治放权压缩政府支出,用较少的政府资金撬动大量社会投资也是财政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在刘尚希看来,ppp模式的宣传现在看来更有必要。
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基础设施等行业推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 前8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确引入社会资本,被视为投资“微刺激”和财政“借”的双重处理方案。
刘尚希认为,在当前地方政府收入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ppp表现出了两大作用。 一个是缓和了地方政府融资的诉求,另一个是提高了政府的管理能力。
9月24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宣传运用问题的通知》,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项目示范。 这也是财政部去年年底宣传ppp模式后发布的第一份正式文件。
标题:“基层官员吐槽财政收入下滑:没一个产业能替代房地产”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7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