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10字,读完约6分钟
头上的“中国最年轻工程院院士”、“中国动物克隆体系创始人”等光环,担任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经费约200亿元的重大科研专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宁近日因侵占科研经费被逮捕。 在新中国的科学史上,52岁的李宁很可能成为第一位被取消院士称号的“两院”院士。 这位被公认前途无量的科学家为什么会卷入腐败? 许多世界和全国的“第一” 生于1962年的李宁在1982年大学毕业后,于2007年当选为院士,被誉为“罕见的速度”。 他负责的科学研究课题也同样重大。 其中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于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立项,投资约200亿元。 李宁长期担任该行业公认“航母级”科研项目的副总工程师。 李宁团队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大的克隆牛、中国第一头克隆猪等众多世界和全国的“第一”。 “不可否认,他对科学研究进步的贡献卓越,成果巨大。 ’一位中国农大的同事说。 根据中国农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的数据,从2006年到2006年的5年间,在国际论文、省部级奖等“学术生产”中,李宁占所属院系所有奖项的一半以上。 相应地,赚取经费的“吸金”能力在业界也“屈指可数”。 同期,李宁所属生物学院共获得科研项目374个,国家和各类经费6.8亿多元。 “李宁最具争议的是,他既是专业的第一负责人、相关人员,也是几十个子项目的负责人或顾问。 ”一位知情人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科研项目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估,所有环节都由行政部门主导,“重立项、轻研究”的趋势普遍存在,兼任“运动员”、“裁判员”是个人担任项目。 参股或控股成立多家公司 长期担任重大课题负责人、国家要点实验室主任的李宁,参股或控股成立多家公司。 正是“壳企业”参加课题,挪用公款,直接导致了那场“事故”。 工商注册资料显示,李宁名下公司分布在北京、无锡等地。 成立于2009年1月19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北京三元济普霖生物技术有限企业”是以李宁为法人的企业。 记者在济普霖企业公布的招聘地址中查询后得知,其地址位于中国农大附近的居民楼。 周边居民说:“我不知道这个企业的存在。” 企业登记公布的2部电话中,1部是空号,另1部无人应答。 (/h ) ),“光看其名就找不到其踪迹”的这家公司,却经常参加李宁承担的国家课题,获得国家经费。 检索论文库时,李宁刊登了500多篇核心以上的期刊论文。 在以“中国养殖可持续发展”等课题的名义发行的论文中,济普霖企业名列参与者之列。 虽然不是完整的统计,但吉普林企业参加的类似课题项目有近20个。 据巡回改善通报,李宁等人承担的、由美国农业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要专项任务,成为经费事件的导火索。 虽然被侵占的具体金额尚未公布,但记者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要专项课题申报指南》中看到,该科研专项下属单个子项目规模为200万元至300万元。 而且,承担众多项目的济普霖企业预计掌握的经费至少将达到上千万元。 知情人士表示,与众多专家与学生团队一起承担课题、聘用经费不同,李宁聘用的“专业化企业、专业化运营”最近非常“流行”。 “名义上是有利于课题的专业性、连续性,实际上,方便开票结算也是重要目的” 省级科研部门相关经费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坦言,上述方法并非孤例。 “这几年,公司参加了省的科研项目,但是需要注意效果。 如果有上市公司这样的大账本,以各种科研名义报销几百、几千、上万的经费就很容易了。 而且,查出某公司将经费挪用于房地产,把基层科研经费做成“篮子”,什么都敢放进去。 ” 与案例折射制度漏洞 李宁的参与相比,记者多次联系中国农业大学的学校执行官,但办公电话无人接听。 另一方面,中国农大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办公室的负责人用3个“不知道”的回答。 “我不知道院士属于谁,导师在哪里,李宁个体的情况。 “我们只提供研究场所。 李宁的水平太高了,我们管不了”。 李宁的参与让许多教师和专家感到惋惜。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生说,李宁作为院士,还为普通学生重复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课程,实际上很少见。 此外,许多业内专家表示,出生于江西的李宁,求学时期是典型的“学术白痴”,其重要的科研贡献不能被贪污腐败行为全盘否定。 许多教师认为, 李宁事件不仅涉及个人道德,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许多制度漏洞。 ——将经费结余作为研究者的个人收入,为什么成为了各方“默许”的明确规则? 某“211”大学的青年课题负责人说,如果经费用不完,应该提交,但大多数情况下,没有人这样做,“不吞下”。 “每年都有人要求学生报销火车票,一个课题三五人,一年的火车票在南海北几百张。 ” 根据中国科学协会的调查,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的只有约4成。 这意味着很多科研经费流失到了项目外。 “在高等学校教职员工收入低的背景下,有着经费余额长期以来校方默认的额外收入。 ”上述负责人说。 ——公司参加科学研究为什么“结算”不受监管? 和李宁一样,在此次曝光的教授兑现经费案件中,被判刑的陈英旭同样利用国家重大专项总负责人的便利,以关联企业为课题外包方,通过虚假发票、虚假合同收回经费。 业内人士表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中对这些种类繁多的“外包企业”没有特殊规范,没有要求课题负责人设立的关联方“规避”。 ——科研管理的行政化、功利化容易引起“吸金”的混乱。 一位科学家表示,目前科学界存在异常现象。 评价科学家的标准不是学术水平、行业声誉,而是能否吸引和占有大量资金。 由此也形成了一点“科学家富豪”。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蓄朝晖认为,目前开展科研项目的目的不是创造生产力,而是满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行政考核和经费指标。 由于缺乏公平、专业的判断、监督机制,科研人员为了获得经费不择手段。 “院士涉案是科研界共同的损失和污点。 ”。 他说。 (本公司)
标题:““中国最年轻院士”的腐败轨迹”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