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612字,读完约12分钟
金融业的监管计划很难在年内开始中央银行的功能范围和重构
金融业监管计划在年内往往难以实施,成为复杂的选择
经过去年股市大跌、今年p2p企业倒闭潮,尚未出台的金融混业监管方案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责任和期望,越来越受到行业的关注。 从年初开始,混业监管超市央行五种方案的说法层出不穷,混业监管的具体模式也众说纷纭。
但是,最近的界面信息记者从接近监管层的人那里获悉,今年内发表金融监管方案的传言很渺茫,目前也没有成型的方案。 但是,金融混业监管方案将继续保存和加强原有的分工监管,分工监管无法涵盖的监管真空以及综合、系统性的风险监管交给央行,央行职能范围将很有可能重新构建。
中编办公室目前正在牵头制定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该方案涉及现有监管机构的框架调整、人员变更等。 编辑为此在许多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但是,该方案还在制定中,基于哪个改革模式进行设计也不明确,包含并纳入各种模式的特征。
所谓征求意见,只是就改革的一点构想听取各方的意见。 虽然有不同的想法,但没有形成文案,具体涉及组织变更的方案出来没有征求意见。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界面信息记者。 一家大证券公司的高管也对接口信息记者表示,近期监管机构组织证券公司经济学家和高层进行相关调查和座谈。
去年a股暴跌后,金融监管改革的议题再次摆在了最高决策者的办公桌上。 完全适应改革和现代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的表现,分别体现在党和政府的最高文件中。 十三五计划,今年的政府实务报告都在墨中被提及。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也建议抓紧研究金融监管改革方案。
相比之下,各相关公司正在密集地进行座谈和调查。 记者了解到,包括人民银行、银监会、证券监管委员会、保监会、甚至财政部等在内,监管机构本身正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的研究。 更高层次的牵头部门是在管理机关和人员的部门中进行编辑。
金融监管改革是第五届全国金融实务会议(按惯例召开时间为年1月)上的重要议题,但如果会议在年内召开,改革方案可能会全部框架、大致呈方向性。 从一个方案到最终落地需要时间。 接近监管层的人告诉了界面信息记者。
混业监督管理大势所趋
一方面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另一方面在金融创新方面,互联网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宋科认为,目前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很多萌芽。 是个小问题。 关联度一提高,就有可能引起系统风险。 例如,去年的股灾被定义为当前资本市场的风险,这种风险如果当时不及时救治,很可能会迅速发展为系统性风险。 就像持股问题一样,如果不真正挽救,股市出现问题后,银行就会出大问题,之后,还会影响实体经济。 宋科说。
宋科表示,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不会产生大规模系统性的风险爆发。 因为现在监管守住了底线,但还是有危险的。 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是为了防范风险。 宋科认为,大规模系统风险首要是两个维度。 一个是大而不倒,如果组织大到一定程度有破产风险,国家去救他,就会引起自己的道德风险。 另外,大型机构出现问题时,关联度与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金融行为非常大,一个机构很可能一下子波及到所有领域乃至金融领域的实体经济。 另一个层面是逆周期问题。 现在,增加宏观审慎维度就是要处理这两个问题。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整体规模已经很庞大。 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丁志杰对界面信息记者表示,我国去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5%,是过去20年主要经济区块中的高水平之一,为我国历史最高。 英国在短短两年内超过8.5%,分别是2007年、2009年(金融危机前后)。
从中国自身来看,去年一季度在当时大牛市的背景下金融业增加值最高的去年上半年金融业gdp比达到9.35%,随后出现了股灾。 去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新高后,中国全金融乱相开始陆续曝光。 这个比重并不是越高越好。 丁志杰表示,这样的结果与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缺陷有关。 现行体制一方面由监管机构管理金融机构,另一方面由于三会之间的竞争,监管者把各领域的快速发展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
去年a股大灾难的发生,成为了这次再提金监修的直接导火索。 当前面临的环境和压力与2006年不同,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表示,2006年在业务快速发展方面出现了混业趋势,有改革监管的诉求。 但是,如果现在不进行监管改革,更多的金融活动将会落入现有监管框架之外,出现监管真空。 这是去年以来金融违法事件集中爆发的时期。 包括泛亚交易所、E租宝、快鹿等,涉及的金额、范围越来越大,涉及的人数更多。 给金融秩序带来严重损害,进而扩散影响社会稳定。 如果不进行监管改革,更多的金融活动将偏离现有的监管框架。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对金融监管框架进行了重大改革。 从2009年到2009年,美国经过一年的研讨,最终形成并实施,在大萧条后,提出了改革力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客户保护法案》。 2009年英国发表了《金融市场改革白皮书》和《金融服务法案》,形成了目前新的监管框架。 经济面临的诸多系统性风险威胁因素,以及国外先进经济区块金融监管体制前后的改革,对我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推进形成了压力和推动力。 决策层已经意识到当前的形势,提出了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紧迫性。 丁志杰说。
中央银行的职能重建
混业监督管理是不可缺少的,但金鉴改的想法千差万别。 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中央银行的职能定位上,分别是:
为了顶级协调人的想法,在一行三会之上设立金融实务委员会(或金融稳定委员会),统一协调一行三会的监管
一行一会构想即合并三会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与中央银行平行
为了三行三会的功能重组构想,维持一行三会的现有结构,但重组各自的功能;
为四行两会构想,将银监会并入央行,由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监会保存并调整其职能;
五是单一中央银行方案。 央行和三会合并成为货币管制和金融监管并存的单一央行。
上述与监管层相近的人士告诉界面信息记者,中国编辑着手的方案不仅是按照上述某个思路制定的,还结合了许多思路,取经众家所长,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方案。
赵锡军向界面信息记者表示,过去曾传达过集中分工的监管理念,但现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综合风险,有必要对其进行管理。 但是,传统专业行业的风险继续存在,专业监管是基础。 清除基础,建立新的监管框架,那也不行。
此前有意见认为,此次中国应改革实现分工监管向职能监管的转变。 界面信息记者表示,正在形成的方案并不是简单地将分工监督转变为职能监督。 很大的可能性是,原有的分工监管将继续保存和加强,分工监管无法涵盖的监管工作将真正空以及综合系统性的风险监管交给央行。 建立上述监管体制,需要人民银行新建相关功能。
目前的中国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框架,是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监管委员会成立,之后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于2003年银监会成立正式确立的。 从目前监管框架确立的第三年( 2006年)开始,就出现了多种呼声,提出要改革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2006年,当时的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召集管理部门和专家在国务院研究室开会,比较正式地讨论了金融监管改革的问题。 上述知情人士对界面信息记者说。
2006年要推进这一改革的背景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如美国的金融业从分业经营模式转向混业经营模式。 对应的监管也完成了从分工监管向职能监管的转变。 金融危机前,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是1999年颁布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明确的框架。 随后,完成了从机构监管向职能监管的转变。 而且我国金融业有混业经营的趋势,出现了光大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等大型金融控股企业。 这些变化对监管的改革形成一定的诉求。
大方向可以参考英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大央行模式,以央行为主导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宋科表示,截至2008年,英国监管体制为财政部、金融服务局和英格兰银行3个主体共同监管。 在实际运营中,英格兰银行只负责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 财政部在监管方面有更大的责任负责设立金融监管框架和相关立法 金融服务监管局对银领域、证券业、保险业实施具体监管,金融服务局向财政部报告。
2008年以后,英国发行了《2009银行法》、《金融服务法案》构成了新的监管框架。 宏观审慎、微观审慎和行为监管的责任权大幅转移到了英格兰银行。 新的监管框架是金融服务局被分割为慎重监督管理局和行为监督管理局 其中,审慎监管局并入英格兰银行。 而且,英格兰银行监视银行的支付系统,支持问题银行的流动性。
中国央行目前的首要职能是货币政策层面,缺乏对周期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和诱惑能力。 在周期过程中,如何应对周期给机构带来的诱惑,在监管方面可以如何要求,央行以前没有做过。 例如,银行放贷、理财、资金融通时,在什么样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进行怎样的调控? 央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根据不同的宏观经济情况,明确资金融通的步伐和相应的管理要求,重新建立这一能力。 赵锡军告诉接口信息记者。
他还说,宏观审慎目前还不能完全称为宏观审慎政策,也不能完全称为宏观审慎监管,可以说是宏观审慎的功能。 功能是金融机构和经济周期之间在泡沫发生的过程中不能互相刺激和助长
中央银行需要调整。 首先,明确那些指标是宏观经济的指标。 这些指标是与宏观经济指标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的指标,这些指标由那些领域的机构执行,如果监管需要用这些方法控制这些指标,则会影响金融机构和市场的行为。 有必要确立这个指标。 赵锡军说。
电阻是什么? [/s2/]
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已经有很多共识,但目前对实施这项改革还存在阻力。 第一,打破现有的监管制度并不容易。
这种接近监管层的知情人士告诉界面信息记者,在去年股灾发生后,各方已经形成共识,必须改革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 但是,有必要调整现有的监管框架,如何平衡各部门的既得权益很重要。 央行、银监会等包括财政部在内,正在寻找扩大本行业监管权限的合理性。 他说。
美、英、欧盟等经济板块正在推进金融监管改革,高层理念设计,如设计改革法案,经常在众议院、参议院等地长期耗费。 机构的调整比较容易。 但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的金鉴改在高层的理念和功能设计上,各方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具体地说,很难进行机构调整。 丁志杰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郑联盛认为,金融监管机构的调整可能是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政策选择,但不是必要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机构调整只是监管改革的一部分,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保障金融体系稳定,需要越来越多的综合协调改革。
关于时机,由于中国经济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局面,目前认为在一行三会的框架内进行大手术是不合适的。 此时,给金融监管机构做大手术不仅没什么用,反而会损害元气,恶化进入危险地带的中国金融状况。
但是,界面信息记者表示,大多认为这一改革没有最佳时机。 美英等国在陷入金融危机泥潭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丁志杰对界面信息记者说,经济本身与风险之间存在联系。 改革越来越多地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开始。 由于出现了这些挑战和风险,越是搁置,风险就越大。 涉及的面越广,影响就越大,如果往后拖延改革,价格就越高,成本就越大。
标题:“金融混业监管方案年中难推出 央行职能范围或重构”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