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723字,读完约2分钟

据楚天金报报道,《经济参考报》报道,作为我国农村改革发源地的安徽省,是“农地入市”的首批启动者之一。 但最近访问安徽部分土地改革试点地区发现,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宅基地退出”落实受阻、抵押融资渠道不畅、法律“红线”难以突破等不自然现象。

“安徽宅基地退出落实遇阻:抵押融资渠道不畅”

近日,到访芜湖、宁国等地的记者获悉,安徽部分地区已开始试点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政策,但由于此后配套政策不健全,政策落实情况不容乐观。

芜湖市国土资源局副调解员尹仲辉表示,“开展流转以来,流转供给地手续为3370亩,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前来兴业,街道财政收入从1999年流转前的2579万元增长到去年的4亿元。 ”。

但是,建设用地上也流过“短板”。 记者了解到,宁国市城乡土地交易中心目前已规范集体土地流转5300多亩,这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 由于抵押融资渠道不完善和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至今尚未交易。

“安徽宅基地退出落实遇阻:抵押融资渠道不畅”

宁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肖宏亮说,一家公司要挪用土地,但如果知道流转后不能向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就没意思了。 如果金融问题没有得到处理,“农地准入”的试行就很难进行。

长丰县农委农经科负责人表示,成交量少,除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该试点运营商将踏上法律的“红线”。

据基层介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转包、出租、交换、转让等方式流转,但其抵押问题《物权法》、《担保法》均未确定,缺乏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支持。

“从安徽部分地区土地改革试点情况看,面临的障碍和难题值得重视,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在政策法规方面给予扶持。 ”安徽大学农村改革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研究院前院长张德表示,为适应改革试点工作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快政策法规修改的步伐。

标题:“安徽宅基地退出落实遇阻:抵押融资渠道不畅”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