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05字,读完约5分钟

粮食自给自足政策不变

我国将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政策解读) ) ) )。

本报记者冯华

【核心阅读】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02亿吨。 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国食物和营养快速发展纲要——年》,到2009年,中国粮食产量必须稳定在5.5亿吨以上。 为什么目标远远低于现在的产量?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亿2000万吨,根据日前公布的《中国食物和营养快速发展纲要(年()》(以下简称《纲要》) ),到年我国粮食产量必须稳定在5亿5000万吨以上。 有媒体解释认为,中国将粮食产量目标设定在低于国内消费量的水平,意味着中国粮食自给自足政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未来中国粮食进口将会增加。 事实是这样吗? 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快速发展计划司副司长张辉。

“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5.5亿吨是底线目标

张辉解释说,《纲要》提出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首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个是这里的粮食首先是谷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确定提出“保证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结合这一点,《纲要》提出的粮食产量目标首要是谷物产量达到5.5亿吨以上。 二是这个目标是底线目标。 全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2亿吨,其中三大谷物产量为5.43亿吨。 纲要中提到的5.5亿吨以上的目标是底线目标,没有设定上限,考虑到今后生产和费用双重增长的空之间,与现有的产量和费用量不矛盾。 第三,这个目标与国家公布的计划相联系。 2008年、2009年国家相继发布了《国家粮食安全长效计划纲要( 2008-年)》、《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产能计划) 2009-年》,每年粮食生产目标分别为5.4亿吨、5.5亿吨 《纲要》的目标充分考虑了该发表的计划提出的目标。

“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以我为中心,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术立足点

《纲要》提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是否意味着中国长期以来多次重复粮食自给自足的现象有了很大的变化?

张辉表示,我国长期以来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的粮食方针。 中国是人口大国,稳定处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安全保障的头等大事。 国际市场谷物贸易量只占中国粮食消费量的一半,中国能够进口的粮食资源非常有限。 因此,以我为中心,立足国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术立足点,基本含义是中国人的饭碗要随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的饭碗应该把中国的粮食放在第一位。

“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其次,确定了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先后顺序,就是集中力量首先保护最基本、最重要的东西。 张辉说,据中国粮食统计,目前中国粮食产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90%以上。 谷物基本自给实现后,中国的粮食安全将得到保障。 因此,《纲要》中提到的粮食基本自给、粮食绝对安全的确保,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也不意味着政府要减轻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责任。

“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去年的谷物进口量为国内产量的2.5%[/s2/]

《纲要》提出支持国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双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这是否意味着今后中国粮食进口量将大幅增加,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

张辉表示,中国去年谷物进口近1500万吨,大豆进口突破6000万吨。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国内的需求。 随着费用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粮食高品质化、品种多样性的诉求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端高品质大米、高品质强筋和弱筋小麦供应不足,需要适量进口来调配; 玉米作为重要的饲料作物、工业原料,随着养殖业、深加工等多种费用密集型行业的快速发展,有必要进行一定的进口。 二是国际食品价格比较便宜。 年第三季度国内小麦、玉米、晚籼稻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离岸价高50%、55%、66%,比配额内进口税后价格分别高5%、6%、25%。 在国际粮食价格低的时候,适时进口适量的粮食,符合市场规律,也顺应农产品(行情、问诊)贸易国际化的趋势。

“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可见,尽管这几年进口有所增加,但谷物净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例不大,约为2.5%,这是可以安全控制的。 从品种上看,我国小麦、稻谷供需基本平衡,均衡的是玉米,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持,面积和产量有所增加,GDP缺口未见大的变化。 年国内玉米丰收,增产超过200万吨,同期进口量326.6万吨,比上年下降近4成。 今后,在国家强农富农惠农政策力量不断增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未来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基本稳定,粮食供需格局趋于稳定

标题:“人民日报谈粮食安全:我国未来不会大量进口粮食”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