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245字,读完约11分钟
两会刚刚过去,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已经被炒得火热。
在国家地图上,京津冀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但总人口占全国的7.98%,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0.9%。 京津冀已经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之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不仅要解决天津河北省3个地区的快速发展问题,还必须为中国推进地区快速发展机制体制创新,完全探索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推进北方内陆地区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关于这个话题,本报特别采访了北京大学首都快速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
为什么是这个时间节点
“十二五”规划中,对京津冀一体化的描述已经有了。 但是,这几年,河北省即使在北京天津独特的特点下,也陷入了“大树下不长草”的现实劣势,天津在竞争中衰退了。 严格来说,迄今为止京津冀还没有真正的经济依赖关系。 独秀将大量人口涌向北京,爆发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严重折磨着交通堵塞、漫长的雾霾天气、北京的承载力。
“环境污染、雾霾、交通拥堵等北京大城市病,是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在特定空之间的结果。 这个特定空之间凝聚了大量的生产活动,生活功能、首都功能、经济功能、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必须从更大的空之间考虑方法。 这样,首都圈京津冀地区的经济重新定位,从经济地理上说,地理空之间的重新定位都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所以今天我们说这个战术正在加快速度。 而且,京津冀地区内经济快速发展的诉求也到了历史时期。 ”李国平告诉记者。
李国平说:“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沿海高速发展线已经形成。 最初是20世纪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到了90年代长江三角洲开始高速发展,进入新世纪(行情、问诊)后,北方环渤海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快速发展速度逐渐赶上,从沿海迅速发展到中西部,并逐渐向北推移。 ”。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各地区都有各自的客观情况。 但是,无论是长江三角洲还是珠江三角洲,在一个地区刚刚开始快速发展的时候,地区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对彼此都有好处。 因为通过合作,就会产生分工。 有分工,就可以集中于不同城市具有竞争力和比较特点的生产。
“例如,从价格的角度看,市场一体化水平逐渐上升,各地方商品价格趋于一致,壁垒依然存在,但正在逐渐消除。 大家开始认为自己的快速发展与周边的快速发展有关。”李国平解释说,任何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规模。 例如,北京做服务产业的时候,服务的对象规模越大,也就是说周边经济越发达,服务就越大。 所以现在的竞争不是和邻居的竞争,而是和邻居团结在一起,和世界范围内的某个地区竞争。 ”
“在这些区域中,大家的好处都有共同点。 例如,环境污染问题、空气体的管理应该在一个区域的范围内整体进行管理。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一样,地区内应该有适合自己比较特点的分工,通过交换大家一起快速发展。 否则,双方将陷入恶性竞争,效率肯定很低。 ”李国平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央和京津冀地区的地方政府首次将京津冀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提升到了重大的国家战术高度。
产业布局应该表现出合理的梯度
那么,现在京津冀面临的任务是在大区域内的产业功能定位。 近两年来,李国平的研究小组承担了教育部《京津冀地区快速发展报告》的研发工作。 该报告指出,京津冀三地仍需要根据自身的比较特点和竞争特点强调分工和定位。 也就是说,北京是知识型区域,天津是加工型区域,河北是资源型区域。
据统计和资料,京津冀三地已在10年前形成了自己的产业分布特征。 河北省基本上以钢铁产业、煤炭产业、电力产业、轻工产业为主,即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北京作为人力资本中心、政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将人才大量聚集在这里,以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先,围绕其教育、文化、科技核心资源迅速发展产业。 背靠天津港(行情、问诊),天津有非常好的工商业基础、制造业基础,虽然比不上北京的高端服务业,但天津先进的制造业、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的加工环节有其特点。
京津冀三方有非常突出的比较特点,有自己突出的特点。 距今十年过去了,京津冀经济产业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三地连通交通先行。 目前,北京、天津、河北省已有多条高速公路互联,其中河北和北京已有6条高速公路接口,天津有9条高速公路接口。 去年年底,北京、天津、河北省etc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正式上网运行,更方便了区域内高速公路的顾客,更大程度上压缩了高铁和城际铁路的距离和经济距离。
于是,北京提出建设知识型加服务型区域、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高端服务业,目前北京服务业占经济的77%。 天津也已经快速发展成千上万的城市,服务型资源逐一发挥,服务业也在经济整体比重中逐渐上升,超过50%。 10年前的河北,基本上是资源装置型工业,但北京逐渐退出常规制造业,其中也包括部分高端制造,加上天津因土地资源有限而无法接受的制造业,河北也逐渐走向资源加工的产业结构。
李国平总结说,从这三者经济快速发展的程度看,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天津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河北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 “基于这一基本分工,京津冀形成一个大体系,有服务业主导的、加工业主导的、资源型主导的,形成一个综合实力。 ”
各资料表明,目前北京各种资源已接近饱和,要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对河北来说,需要退出部分领域,留在这部分空之间,继续升级产业结构,并 这形成了技术梯度。 例如今年年初,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北京动物园服装批发市场转移的消息传出,河北省长出了许多橄榄枝。 保定市长马誉峰再免5年商户租金,批发市场渴望在白沟落户。
“在北京,一点物流、批发产业,特别是一点地区的物流、批发产业,需要逐步退出。 北京地价高,人工费高,交通本来就很拥挤,所以这个领域在北京不是特色。 但对河北来说,需要快速发展物流、批发。 如果把这个产业放在河北,就可以改变河北原有的经济结构。 在原有的钢铁、建材、石化、水泥等重化工行业需要抑制生产能力的时候,河北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有点地区性的服务业与原有的重工业相比是更好的产业。 ’李国平告诉记者。
“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我们并不是全部都要成为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河北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总体来说,在这种地域分工的过程中,各自的结构都是高级化的过程。 ”李国平说。
公司应该成为地区合作主导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三省市需要深层次、多行业、各方面的合作,各地政府必然会联系更紧密。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怎么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以李国平为例,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展迅速,这是公司基于产业价值链空之间分工合作促进一体化的根本原因。 在长江三角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长期以来都是外资主导的快速发展,大公司特别是加工制造公司产业链长于时间,并且产业内部有总部、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等功能性分布,不同的环节在空之间由公司主导和配置。
从经济地理上讲,公司将总部和研发放在上海,生产制造放在苏南,营销放在上海。 这是因为上海地价贵,苏南制造业基础也很好。 一个公司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功能放在不同的地方,自然就会形成广泛的交流。 不能切断这种交流。 由于是市场的基因,这就形成了市场支撑的一体化。 相反,在京津冀地区,首都的产业不是一个制造业而是服务业主导,相对来说链条短,可能不会延伸到河北。
另一方面,长江三角洲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苏南地区和上海差不多,长江三角洲城市也很密集,生产水平和技术差不多。 另一方面,看看北京,河北和北京的技术落差很大,河北能承接制造业的城市比较少,另外京津冀的区域经济范围更广,城市之间的距离变大,这些因素导致了一个现象,北京最后引发了所有事件。
“长江三角洲给予京津冀的经验可以借鉴的话,就是要推进市场化进程,通过企业广告主体推进区域一体化合作,使一体化的行为和结果有市场基础。 政府的推进可能只起到加速的作用,但根本在于市场的主导。 ”李国平说。
但是,这几年的情况开始改变了。 天津的制造业开始增强,河北的接收能力也开始增强,即使今后稍大的公司进入北京,也可以把总部和研发销售放在北京,把生产制造放在河北或者天津。 当这样的公司逐渐主导的时候,京津冀地区的一体化就能实现。
“那么,政府能做什么呢? 是如何诱惑。 有必要规划城市的功能定位。 例如,在北京,可以阻止新制造业进入城市,引进北京郊外和河北省。 由政府推动、公司主导的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一旦完成,难以使京津冀不一体化。 否则,一体化只能喊口号,不能落到公司层面。 ”
在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政府可以做一些关于地区空之间分布的规划和指导。 “京津冀一体化的计划和政策现在是非常必要的。 ’李国平补充。
制约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京津冀一体化提速在即,制约首都经济圈快速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今已不可避免。
据说行政区域的分割阻碍了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 李国平认为,不应该简单地考虑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这将带来一切问题,永远调整不完。 “中央政府应该在协调该地区的迅速发展中发挥其作用。 国家目前正在着手制定首都经济圈的快速发展计划,该计划是顶级计划,具有约束力。 而且,各省、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得到发挥。 但是,在很大方面,有必要决定一体化基础设施和空之间的布局。 ”
第二,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北京也必须建立进入身体入口的循环系统。
李国平认为,这首先需要进一步缩小现有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人口集中是城市功能的集中,人跟着就业走。 如果城市功能多的地区迅速发展,人也会移动到很多地区,人口问题就会得到缓和。
最后,李国平谈了水资源的问题。 对华北地区、京津冀地区来说,水是最重要的制约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水的快速发展战术。 资料显示,目前北京正在大幅度超采地下水,地下水漏斗范围已经比北京建设区域(城六区)大得多,且地下水位连续下降,达到地下25米左右,每年持续下降1.5米以上,与地面下沉和建筑物的
李国平说:“未来即使有南水北调,北京依然缺水,水对北京人口、生态、产业的制约非常大,京津冀在产业结构方面的调整需要考虑这个问题。 另外,地下水耗尽的话,树种掉落也无法健康成长,北京的环境陷入恶性循环。 所以北京迅速发展节水和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很重要。 ”。
李国平
标题:“京津冀一体化:产业公司怎么谋篇布局”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