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91字,读完约8分钟

原标题: 116天后,北京人喝长江的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进入全线通水倒计时。 今年汛期过后,北京人可以喝长江的水。

这是一个创造了许多记录的“超级项目”。 世界上距离最短的调水项目、世界水利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沿线省市百余县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的生活、风土人情,随之发生了潜在的变化。

位于南水北调中心线的“水龙头”终于被扭转了。

7月3日10时58分,河南淅川县陶岐渠第一座枢纽的水闸缓缓升起,丹江口水库的水首次注入中线总干渠。

据国务院南水北调项目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介绍,此次充水试验已做好今年汛后南水北调中线全线通水的准备。

7月7日,据南水北调官网倒计时消息,116天后,丹江河水向北,最终流向北京千家万户。

从1952年提倡“南水北调”开始,全线通水到了迫在眉睫的全线。 丹河水进入北京的路,走了62年。

论证三问题争论不下去

据专家称,初期即使看论证也看不到决定,决定层感到“举手也不定”。

6月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宣布工程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最后冲刺阶段自南水北调的构想提出以来,大约已经有60多年了。

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构想。 “南方多水,北方少水。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借点水来”。

50年后,国务院通过了《南水北调项目总体规划》。

在经验者的记忆中,工程的决策过程一波三折,争论不休。

中科院院士、水文专家刘昌明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接触南水北调项目,后来成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刘昌明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自己参加了水利部、中科院甚至联合国关于“南水北调”的研究项目,但只是看了论证,没有看到决定。 他感到决策层“举棋不定”。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首任主任张基尧回忆说,1997年京西酒店开会时,国务院成立了南水北调规划审查委员会,当时的邹家华副总理为主任,他主持了会议,并在会议上因一些意见而争执,最后未能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院长许新宜担任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局长,参加了《南水北调项目总体规划》起草的全过程。

许新宜告诉新京报,当时最具争议的问题有三个。 一是北方缺水吗? 如果不够的话,会缺多少? 二是水源地能调出多少? 三是生态和环境问题。

“大家对具体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 ”在他看来,南水北调项目就像国家管理的“家底”,可以大大提高受水区的供水安全保障,在北方受水地区再次发生严重缺水的情况下,国家可以有能力和手段缓解经济社会的不稳定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116天后北京人将喝上长江水”

开工最困难的是移民

因资金不足而工程延误的中心线提前一期修理“尾”。

1998年长江遭受特大洪水,继2000年、2001年之后北方遭受严重干旱,南水北调项目总体规划加快。

许新宜至今还记得2002年飞往朱吗? 基本报告策划时的场景:在国务院会议室,时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做了报告,自己负责多媒体资料的同时播放。

“那个会议室真的很凉快,但是我紧张得出汗了。 ”许新宜说。

按照当时的计划,中线总干渠的起点是丹江口水库,终点是北京团城湖,全长1276公里,预计成本920亿元。

2002年12月,中心线工程正式开工。

“最困难的不是工程,而是移民。 ”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昌明这样评价。

丹江口库区移民具有世界水利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 库移民34.5万人,2年完成,每天平均500人,最多1年将移动18万人。

“中心线开工后不久,就发现价格远远高于当初的计划。 ”参与南水北调项目论证的专家告诉新京报。

按照计划,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需要1240亿元。

张基尧这样回忆道。 “随着事业的发展,2005年,东中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资金总量比总体规划翻了一番,达到2546亿元。 ”

趁资金还没有开始倍增,一下子掀起了轩然大波。

张基尧解释说,当时根据国家水利移民的规定,征地补偿标准是前三年亩产平均收入的7到8倍。 之后,由于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低补偿标准的农民无法承受,最后以16倍的标准给予补偿,翻了一番。

例如,在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人工成本为每人每天36元,之后上升到150元。

由于资金的“断奶食”,南水北调工程延误了。 2008年底,国务院决定中线第一期延期至汛期后通水。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帮助”了南水北调。 总公司当时报道说,为了防止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资力度。

从2009年开始工程建设正式进入高速公路,当年计划投资213亿美元,是工程开工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正常维修路线,都是从源头开始的。 中心线的一期正在倒修。 请先修一下尾巴。 ’许新宜说,当时国家的想法是2008年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那时候发生特大干旱怎么办?

水质:水源的保护是一个挑战

与上游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相比,北京设置了三条防线。

2003年,国务院批准提前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一期京石段(石家庄至北京)工程,可利用河北省岗南、黄壁庄等四座水库向北京市紧急供水。

6年前,走了300多公里的河北水注入北京管线时,一些小区水龙头里流出的水发黄。

北京市水务局有关人士回忆说,当时河北省的水首次进入北京时“混搭”的比例为1比1,由于河北省的水硫酸根离子指标高,对管道造成了“冲击”,从而引起了“水黄”现象。

年,丹江口水库旁边的4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被钉在迷你水厂,模拟北京的制水技术,管道全部来自北京。

根据模拟水厂提供的数据,长江水在进入北京初期与北京当地水源按1:4的配水比例供水,首先使管网适应“新水”。

许多水利专家表示,与东线治污相比,中线工程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保护水源免受污染,使一条水道的清水输入豫津京。

为了说明水质的好处,年全国两会,来自丹江口的人大代表辛喜玉将丹江口水库的清水一瓶带入人民大会堂,赠送给当时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

最近有报道称,丹江口水库总氮超标、部分入库水难以达标、污染治理缓慢,中心线水质存在隐患。

对此,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何凤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丹江口水库水质总体较好,局部库湾的氮、磷等指标较高,但经过1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将受到自然分解。”

何凤慈表示,与上游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件相比,北京根据水质的统一监测设置了三条防线,最重要的第一道防线设在北否马河渠的前端,如果河北来的水水质受到污染,将关闭南水北调总干渠进入北京口门。

水价:进入北京后不会疯掉

河水到达北京的日子临近了,北京市内喝第一杯“南来水”的将是西南四环附近的居民。 关于“水价”的各种推测正在社会上传播。

南水北调的中心线像项链一样连接沿线城市,位于最末端的北京,一定会成为送水价格最高的城市。

关于“水价”,政府也在各种场合表现出来。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孙国升多次表示,水价不会“暴涨”,预计不会超过每吨3元。 北京居民用水调价前为4元,其中水费1.7元,其他部分收取公司经营性钱和行政性事业性钱。

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各关口的水价(居民水价包括自来水价格、水资源费和污水解决费等项目,关口水价相当于自来水部分)和相关政策,最终尚不明确。

许新宜认为,“南来水”的水价尚不明确有三个棘手因素。 一个是,现在整个工程还没有最终完成,应该用什么样的投资量计算价格来导出价格是个问号。 二是建设中的移民费用、劳动者工资费用等,没有形成实物资产,后期无法折旧。 三是可变因素多,城市居民和工业公司需要制定能承受水价的定价机制。

“116天后北京人将喝上长江水”

不管水价如何计算,更多的北京居民都会享受到“味道”吧。 年前,北京市除延庆外,可以使用长江水。

标题:“116天后北京人将喝上长江水”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