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07字,读完约15分钟

[ 根据最近数据,到年第一和第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

[根据最新数据,截至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和1.96% ] 7月20日,“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主编陈雨露撰写主题报告,国内外经济金融专家和政策领袖,以及来自欧洲、美国、亚洲等地区科学研究院、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5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论坛并发表了演讲。 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和交通银行(行情、问诊)共同主办,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 omfif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歌德大学)、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 kiep )、香港经济尼龙国际经济研究院合作,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年第二季度已达到1.96%,上涨显著。 陈雨露在演讲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但不要着急。 说是水变成水路的过程。 陈雨露:人民币是第三大国际货币 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由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是客观描述人民币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实际录取程度的综合量化指标,应采用该指标 可以追踪金融交易和外汇储备等三个方面人民币份额快速发展的动态年末,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达到1.69%,比年初的0.92%上涨了84%。 在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增长,同期美元国际份额基本稳定,欧元和英镑平稳上涨,日元国际化下降。 年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2.96%,欧元为30.53%,英镑为4.3%,日元为4.27%。 近期数据显示,截至年一季度和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初步匡算值分别为1.74%和1.96%,到去年年底为1.69%,今年一季度为1.74%,二季度为1.96%。 因此,保守地看,到年末为止的指数预测值预计为2.4%。 随着国内制度改革和政策奖金的释放,国际市场上人民币直接投资额和人民币信贷额度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乐观地预计,如果金砖国家和与中国的合作论坛等进展顺利,今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可能会超过3%。 因此,美元与欧元的距离还非常大,但只要没有重大不利,至少3年,最多5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国际招聘水平都可以成为继美元和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 年,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实现快速发展,亚洲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已具备相当规模,欧洲市场离岸人民币交易量迅速增长,非洲和美洲国家也开始积极加强人民币离岸业务。 从长远来看,建设强大的离岸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发挥世界核心国际货币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币离岸市场未来的快速发展面临着四个主要挑战。 第一,缺乏高效、安全、低价的离岸人民币清算系统。 第二,目前人民币离岸市场的法律制度框架尚未建立第三,金融产品链和金融机构的服务离岸人民币能力尚不理想; 第四,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迅速,逐渐出现对市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的影响,可能削弱货币政策的比较有效性,对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形成新的挑战。 然后还发现,过去三年,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迅速,但不要着急,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目前人民币与国际核心货币相距甚远。 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韩文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个支撑 人民币国际化有三个门槛,第一个门槛是达到日元国际化水平,日元在全球官方货币存款中的比例, 从过去几十年来看,经济规模日本长期居世界第二位,但日元国际化程度从来没有达到过两位数的水平,现在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 第二个门槛应该达到欧元的国际化水平。 欧元国际化的指数和全球官方货币存款的比重约为1/4。 欧元区的经济规模与美国相比更近,但欧元自诞生以来,国际地位似乎没有明显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几年总体稳定。 第 个门槛,或者第三个边界是达到美元国际化水平。 美元国际化指数及其在全球官方货币存款中所占的比例在一半以上、60%以上、70%以上。 应该说这是最高的境界。 当然,这并不是没有先例。 英镑过去在历史上也有非常辉煌的地位。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如果将来能跨越这种略有不同的门槛,都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但是,都不是轻易得手的事件。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三个支撑,也可以说是三重保护。 第一,货币质量,也就是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优良的质量,采用人民币必须方便、可靠、有利益。 除了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性,特别是在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性外,人民币对内部不得经常发生明显的通货膨胀,对外也不得经常发生明显的货币贬值。 这在短期复制中很容易做到,但要创造一个历史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并不容易。 第二,经济实力。 也就是说,我想强调,包括经济总量、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等在内的国际地位必须不断上升,是相对地位的上升。 问题不是经济总量与过去相比,而是相对于美国,它作为最大大国的地位持续上升。 现在,随着自身经济阻滞量的增大,这是可能的,但越往后就越不简单了。 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的经济规模、经济实力与美国相比有所上升,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实际上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反复或逆转。 因此,这一进程的持续相对地位的提高并不容易。 第三,必须有综合国力。 光靠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还有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例如在科学技术、军事、文化等行业。 从英镑和美元发展为国际货币,确实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有时也需要巨大的历史机遇。 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可能是我们主观推进的结果,也可能是自然历史的过程。 李扬:人民币国际化必须避免只在中国进行 作为研究者,有些问题还没有充分阐述。 例如,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要国际化吗? 国际化了,我们还会遇到什么新的冲击吗? 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货币变成国际货币。 我认为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这个事件有必要进行研究。 虽然现在是前提,但这个前提没有仔细研究,我想这样可能还有点问题。 另外,也有人对人民币国际化非常乐观。 我认为货币国际化,自己的努力是一方面,而国际社会的接受程度是一方面。 总而言之,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我们必须抱着比较科学冷静的态度,不要让成千上万的人以此为业绩,也不要让我们挑战谁。 这恐怕不是我们国际化的本意吧。 根据人民大学编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这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但我观察到货币国际化程度非常重要的行业或指标之一是外汇交易。 人民币在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也在变化,但没有国际化整体的指数变化那么大。 一国货币在外汇交易市场的份额及其深度实际上是衡量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但人民币这个指标不高。 在我的印象中,3年是2.2%,这还是双向计算,其实除以的话,大致是1.1%的水平。 必须深入讨论为什么。 从其他方面来看,信用、直接投资、货物交易等,人民币确实被大量采用,作为官方储备的比重也在迅速提高。 为什么外汇交易中比重不大? 我的印象一年研究过一次,这几年我们的比重肯定在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不能进行风险管理。 现在,金融交易必须首先进行风险管理,然后是评价等。 其实人民币到手是有风险的,这阻碍了货币国际化的步伐。 深究为什么货币不能成为风险管理的货币,因为你的国内市场没有提供进行风险管理的充分工具、机制和手段。 什么都没有。 只是坐着等待风险的冲击,完全没有管理风险的可能性。 那将阻碍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我们也看到,这两年增长较快的贸易等,都是中国人自己做的,中国公司向外贷款,公司投资。 换言之,我们现在人民币走出去,基本上跟上了我们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这还是一致的。 基本上由我们公司带出,但国际化是外国人使用人民币。 他有使用你的动力。 这方面的动力似乎还不够。 请仔细看看。 在这几年的交易中,能够提高我们国际化指数的很多因素实际上是中国自己在做。 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值得观察的事件。 这几年,在外面贷款、借钱。 信用活动很多,很多都是国内公司在外面借人民币。 为什么要去呢? 在国内很难租,在国内太贵,太难,会成为我们自己做的事件。 所以,这一带的因素要高度警惕,不能盲目乐观。 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事情。 最后,目前许多国家和经济板块对中国是贸易顺差,中国是逆差,逆差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诉求不太可能形成,特别是难以大规模形成。 这种贸易结构对人民币国际化不太有利。 如果这样的评价成立,我们必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贸易结构,改变贸易结构,改变快速发展战术,这又成了国内的事件。 王永利:到 年末为止,真正考验中国举债的进程还没有真正开始,英国央行的资产增长最快,年末的数字相当于2007年末的5.2倍。 其次是美联储4.5倍,欧盟央行1.5倍,但是年资产规模比去年缩小,日本是2倍。 快速发展中国家大致是中国和俄罗斯的1.8倍以上,其他几个是巴西、南非、印度的2.4倍左右。 我感觉自2007年以来,英格兰银行和美国央行的扩张最快。 根据我们通常的理解,央行的资产扩大意味着基础货币的投入,基础货币投入以后有乘数效应,所以货币总量会急剧扩大。 因此,我们说一些国家不负责任地开足马力印钞票。 但是,货币总量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吗? 从货币总量的角度来看,可能大大超过我们的想法。 在发达国家,美国增长48%,英国增长30%,欧元区和日本仅增长14%。 也就是说,从这个比例来看,美国货币总量的增长每年在7%以下,英国在5%以下,欧元区和日本在2%以下。 所以,众所周知,每年2%的增长率很低,可以说是通货紧缩的状况。 从快速发展中国家来看,中国增加了约174%,印度为150%,俄罗斯为144%,南非为149%,巴西为137%。 因此,从这个立场来看,可能和我们之前的概念不同。 从货币总量增长速度来看,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中国。 中国央行的资产扩张并不是最快的,但货币总量增长最快,中国大致年均增长18%以上。 所以,中国不仅是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货币总量世界最大的国家。 央行的资产扩张和货币总量到底是什么关系? 发达国家央行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整体在扩大,但迅速发展的中国货币总量扩大更快,为什么? 在英国和美国等许多国家,社会杠杆化速度可能加快,公司部门、私营部门甚至普通政府部门都在缩减债务。 金融部门也一样。 金融部门的资金不是贷款,而是大量放在中央银行,所以整个社会的资金量在收缩,中央银行不得不出来填补这个空缺。 所以,我认为2007年以后,西方国家可能确实在拯救该市。 如果央行不出来,社会货币总量就会急剧收缩。 但是,快速发展中国家与此大不相同,快速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举债,刺激经济。 这是一个国家央行资产扩张和货币总量扩大不同,不同步的首要因素。 这些指标可能会引起我们许多想法,并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危机过后,各国家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规模为什么差别那么大,另外,在英国和美国,央行资产负债扩张是可以没有约束的,还是可以更大,为什么没有这么大? 为什么货币总量的增长与央行资产的扩张不同步? 这值得从货币理论来探讨。 第二,各国央行资产占货币总量比重的变化,可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社会举债程度的不同。 杠杆率大的时候,通货紧缩严重,经济下滑的时候,央行可能不得不补充货币总量。 第三,如何看待危机后的杠杆作用。 举债是必须的,还是可以不举债? 不提出这个杠杆作用也可以吗? 经济不会下跌,能一直往上走吗? 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的杠杆化可能会产生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但不是要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淘汰落后的一点点资金占用,提高经济运行的活力吗? 今天,为什么英国和美国先开始经济复苏,我们不应该关注吗? 今天我们都在举债,但总诉求依然不足。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使我们的世界经济很快恢复到危机前十年的平均水平,可能会打一个大问号。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大问题。 另外,中国的经济到底怎么样了? 如果面对他们,你就会发现中国可能去杠杆化的进程还没有真正开始。 有足够的资源继续举债吗? 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杠杆化,一旦进入杠杆化,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不是吗? 我自己有时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担心中国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可能会对货币体系、金融体系、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仔细思考。 管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 我想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出两种观点。 第一,基于规则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可能还不成熟。 目前,在整个国际经济还在深入调整的情况下,至今没有找到大家满意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无法给出最好的替代方案。 我们现在缺乏国际社会,不像战后初期的美国那样,一个国家可以作为领导者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事实上,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和美国之间有很多斗争,但为什么要用美国方案,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一国很大,可以提出大家必须接受的方案,当然也有很多妥协。 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大家对改革有很多共识,所以可以采取一致的行动,采取一点措施推进全球治理的改善。 但是,我认为危机逐渐过去,出现了大家不同步的复苏,目前合作的精神正在淡薄。 改革的时机正在流逝。 我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可能有些国家不愿意致力于推进这方面的改革。 第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建立基于规则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大家所说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牙买加体系,大家都没有体系的体系,对这个没有体系的体系本身也有好处。 首要利益是它开放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崩溃到崩溃后,实际上对国际货币体系本身进行了很多改良。 但是现在谈的很多事件都说不想把美元变成存款货币,想把其他货币变成存款货币,想把本国货币变成国际化货币。 这并没有强迫任何人必须使用美元。 可以使用其他货币。 这是开放和全面的。 我们正在进行区域合作,加强区域政策协调。 这也没问题。 可以做。 这是一个开放和全面的系统。 而你的好主意,好的尝试,必须与现有的这些体制的完善,这些现状进行竞争。 这是一个充分竞争的系统。 所以,它还有点不稳定性,它有弹性,并且在竞争过程中可能有点不稳定性。 所以,我总是感觉到的有两点。 第一,现在的大改革这个时机可能不太成熟。 二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可能会不断推进,在推进中不断自我完善。 (文中回答者为: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韩文秀: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李扬: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王永利:中国银行(行情、问诊)管涛: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

标题:“人民币国际化的理想与现实”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