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41字,读完约4分钟
中新网客户北京3月15日电(记者邱宇)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等生活带来便利,个人新闻被收集转卖等现象突出,侵害了顾客权益。 互联网的成本有那些新闻安全隐患,客户应该如何防范呢?
一些手机APP过度收集新闻
这一年,公司涉嫌过度收集顾客新闻,偶然引起民众和法律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在此期间,国家相关部门对网络公司进行了一些讨论,要求予以改善。
“你同意服务条款吗? ”这是注册网站账户和下载手机APP ( APP )时的常见问题,选择“同意”后可以进入下一步。 关于过度收集条款中可能存在的个人新闻的问题,很多人产生共鸣也是没有办法的。
近日,北京市消协发布的报告显示,部分手机APP过度搜集、违规录用个人新闻,个人隐私新闻可能被泄露或被盗。
“89.62%的被调查者认为手机APP存在过度的个人信息收集,41.16%的被调查者在安装或采用手机APP之前没有看到有关许可的注意事项等。 ”据报告。
调查显示,越境取得顾客隐私权限的安卓APP中,影音娱乐类最多,占23.4%; 与娱乐信息、生活购物、一般工具类并列第二,占过境软件总数的13.0%。
使用互联网时的隐私新闻或泄露
互联网流行,顾客的个人新闻大量收集,如果泄露,可能会导致人身和财产损失。
例如,在线订票后,收到“退票”的诈骗邮件,或者在EC平台购物后,接到自称卖家的电话,说订单异常,要求提供银行账号或登录指定链接
个人消息是怎么泄露的?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解体师姚建芳指出,主要有三个原因。 即,持有个人新闻资料的商业机构从外部被盗或泄露到内部。 由于技术不完善,客户隐私副本大量暴露的客户个体新闻保管不当,被不法分子获取等。
近年来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对网络公司来说是难以言喻的痛苦。 为了更好地保护顾客的新闻,公司正在采取行动。 例如,作为网络购物物流的一部分,许多快递公司切换到“隐私列表”,不再完全显示收件人的姓名、手机号码、地址的新闻,取得加密效果,防止他人从列表中窃取个人隐私
不过,中国快递协会前副秘书长邵钟林认为,除隐私名单外,快递企业还需要防止数据库中的数据流失,在技术上防止黑客攻击。
个人新闻买卖引起的电信诈骗
房间的开设记录、收入情况、乘坐航班、网络记录等隐私新闻,只要有人付钱,马上就会被查出来。 你不觉得冷吗? 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记者用700元购买同事行踪,包括登机、开房、去网吧等11个项目的记录。
目前,个人新闻买卖已形成地下产业链,从采集到销售和利用,各环节都可能存在威胁公民新闻安全的情况。
买卖和交换公民新闻是违法的吗? 两高在年5月发布的司法解释中确定,通过购买、领取、交换等方式获取市民个人新闻、履行职责、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市民个人新闻,是“通过其他方式非法获取市民个人新闻”。
非法贩运个人新闻容易产生欺诈等犯罪行为。 “被调查者最担心的是身份证号码和银行账号被采集,个人新闻被出售、被第三方更换、被用于诈骗等。 ”根据北京市消协发表的报告。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屡有报道。 去年,全国公安机关共发生电信网络诈骗案件7.8万起。 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实务会议提出,年着力处理网络虚假新闻诈骗、个人新闻转卖等突出问题。
客户应该如何保护新闻安全?
除了法律保障之外,客户自身还应该如何防止新闻泄露呢? 记者整理了一些资料供参考。
例如,网购请注意钓鱼网站; 妥善处置快递、车票、购物收据等含有个人新闻的文件; 不在社交通讯媒体群聊中透露个人消息; 慎重参加在线调查活动等。
中国客户协会一直以来都注意不要随便点击邮件中、网页中的链接和浮动弹匣,也不要向他人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号码、家庭住址等个人敏感消息,也不要轻易输入动态,也不要告诉他人。
北京市消协近日提醒用户不要轻易同意在采用手机APP时获取个人新闻权限的要求,尽量不要在不熟悉的手机APP中输入银行账号和密码等重要个人新闻。 个人消息受到侵害,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
“客户在使用web服务时,需要特别注意需要获得许可的内容,如“采用合同”和弹出式窗口。 ”猎豹移动安全专家李铁军了解了采用APP的基本功能,对自己非常关心的隐私新闻,建议不要轻易许可。 (完) )。
标题:“聚焦315:互联网花费 个体新闻安全该怎么保障”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