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72字,读完约5分钟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耕地多2亿亩,专家表示
耕地还在减少
年12月30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一个数据公报正式发表。 耕地调查数量多了,耕地保护能松一口气吗?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会不会放松? 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还坚守着吗? 对比这些热点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微博]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凤荣进行了解读。
你觉得增加亿亩怎么样?
只是账面数据的一部分变化,并不是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了
截至2009年12月31日,全国耕地20.31亿亩,比原掌握数据多2亿亩。 对此,张凤荣认为,成千上万的国民不认为我国耕地面积有所增加。 这2亿亩只是账面数据的一部分变化。 事实上,近年来,由于建设占用、生态休耕、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成灾,尽管各地实行了平衡政策,但耕地实际面积不断减少。
张凤荣说,这2亿亩的几个变化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 一是由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精度的提高。 二是第一次调查时出现以减少农业税缴纳为目的,多个地方报告调查数据时谎报耕地面积的现象三是由于对粮食的诉求提高、价格上涨,农民自主开垦。 事实上,目前生产的6亿吨粮食是在这20亿3100万亩耕地上生产的,国家粮食安全面临的平衡形势没有改变。 因此,不仅要维护“耕地红线”的基本思路,更重要的是要确保现有耕地面积的基本稳定。
“耕地红线”会放松吗?
涉及粮食安全,必须多次保护,以免耕地红线这个国家的战术发生动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增10连”,年产6亿吨多。 张凤荣表示,这6亿吨多粮食实际20亿3100多万亩耕地,是通过高产品种种植、高肥大水等综合增产技术生产的。 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耕地数据账面上的一些变化,不能导致粮食生产能力的真正提高。
张凤荣说,事实上,为了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国家动员了一切可用的增产手段。 包括补贴增加粮食播种面积、施用大量化肥农药、大量开采利用不足的水资源等,负面影响是水体富营养化、土壤和水生态环境恶化、河流断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用这样的方法,粮食产量提高了,但付出了生态环境的代价,既不安全也不可靠。 另外,我国后备耕地资源质量较差,开垦改造为良田也很困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生命根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于耕地。 ”张凤荣强调,要想让中国人的饭碗随时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且要把中国粮食放在第一位,就必须坚定耕地红线这一国家战术。
生态系统的退耕如何推进?
要有计划地逐步退占耕地,就必须基本稳定现有耕地的数量
二次调查数据显示,全国8474万亩耕地位于东北、西北地区林区、草原和江河湖最高洪水位控制线范围内,另外6471万亩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上。 从生态安全的角度看,这1亿4900万亩耕地中,相当一部分需要退耕还林、还草、还湿。
张凤荣说,这些耕地涉及许多农民的生活诉求,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而不是一次性退掉。 其中一些只有通过土地整治改造成高产稳产田,才能实现部分退耕。 “经验表明,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过程也是治理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 ”
张凤荣还强调,要在生态建设和绿化建设的名义下,严防占用平原高质量耕地种草种树。 “要知道,耕地不仅具有农产品(行情、问诊) 8.42、0.12、1.45% )的生产功能,还具有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绿化功能。 在改善城市生活人居环境方面,应该逐一发挥耕地的这种多功能性。 ”
二次调查表明,约5000万亩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多不适合农业。 “我们不仅要制定和严格执行如何通过变土恢复绿色生产功能,还必须制定和严格执行惩治污染土地的法规。 不能因为土地被污染了就给地方增加建设用地的指标。 污染土地的地方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 ”张凤荣说。
耕地保护制度如何执行?
严格用途管制,尽量减少耕地占用,并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深入人心,保护耕地不容谈判。 张凤荣指出,要切实维护耕地红线,确保实质耕地基本稳定,必须多次坚持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既保证数量又保证质量,多次稳定中进创新总基调,使政策措施完全相关。
张凤荣认为,首先要不断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用途管制,严格控制耕地占用,继续实行复种和完全占有平衡的政策,先补后占,补占有。 其次,必须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比较有效地改善和提高粮食生产条件和能力,再次,要持续提高和保护农民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最后,要加强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土地卫片执法、督察等各项工作,构筑耕地保护的坚实防线。 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标题:“专家:耕地面积其实还在减少 要有计划地逐步退耕”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3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