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75字,读完约5分钟

“保定市作为畿辅节点城市,利用地缘特点,谋划建设集中承接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

“保定市作为畿内的辅助城市,计划利用地缘特征,集中承担首都行政事业等功能疏解的服务区建设。 ” 近日,河北省发表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到的这句话很快引起了关注。 在这本《意见》中,该省对其所有11个省辖市都给予了通盘规划和定位,其中提到保定、廊坊、石家庄和唐山。 在四个城市中,从功能和定位来说,最具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是保定。 水资源的挑战 如何处理水资源问题,是保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这次河北计划与历史的接受无关。 除承担首都行政事业等职能疏解的服务区外,保定将继续做好产业支撑,以白洋淀科技城、京南现代产业基地、首都服务功能承接区为载体,做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和临空 河北省政府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保定具备承担上述职能的基本交通条件。 公路上有大广、京石、京昆三条高速公路从东中西直达北京,目前京石高速公路正在扩建中,未来将建设国内顶级高速公路之一。 铁路建设从保定到北京高铁需要约30分钟,进入三环,可以进入北京的地铁网。 上述人士还表示,目前河北省正在推广高速公路快卡,在京津冀范围内通用,铁路也将尽快推进公交化。 河北省发改委系统的一位专家认为,保定为疏散北京部分企事业单位带来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负担,其中最大的负担就是人口。 目前,北京市人口规模已经突破2100万人,远远超过了北京的城市规划目标和城市承载力,向河北疏散非常膨胀的人口也成为了此次与河北合作的重要动力之一。 上述专家表示,部分人口和单位已被保定接受,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如何解决保定市建设用地与水资源的矛盾。 如果建设用地问题还能处理好,水资源问题将成为最大的瓶颈。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保定市区的水基本以地表水为主,水质问题令人担忧。 2008年前后,保定市政府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保定市水文水资源勘探局和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探院保定勘探院历时一年的《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报告》指出,2005年、年、年及2030年,在平水年的情况下,保定总体上“ 处理水资源矛盾的唯一希望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工程。 根据 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分配标准,保定市分水指标为每年5.5亿立方米。 这只能缓解目前的保定饮用水问题。 从保定市水利局退休的原局长告诉本报记者,此次保定的定位,如果没有变化,将非常严峻。 因为按照这个定位,别说人口增加500万,就是100万人,保定整体的供水系统也不容易处理。 再加上大规模的工业用水和企事业单位用水,“保定作为畿内的子节点城市的定位,从用水问题来看,也可以想象3年5年不可能处理好。 ” 此外,石家庄、沧州、衡水等地也全部处于人均水资源的危险标准之下。 如何平衡统一处理水资源的烦恼,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最大资源障碍。 据顶级统一之困 河北省政府官员介绍,此次发表的上述《意见》,并非河北省所愿,而是与北京、天津的主要领导人和主要部门进行了充分协商。 根据《意见》,以北京为中心城市,河北省未来将建设两个节点城市和两个副中心城市。 除 保定外,廊坊市还将逐一发挥“京津走廊”的特点,挖掘北京河北新机场和临空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着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石家庄将成为京津冀地区 石家庄为京津冀城市群 根据该计划,以北京为中心,河北省的要地布局呈现两翼迅速发展的态势。 也就是说,西南方向以保定和石家庄为一翼,东南方向以廊坊和唐山为另一翼。 此外,还要逐一发挥张家口、承德的生态特征和秦皇岛的滨海资源特征,建设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 邯郸将巩固晋冀鲁豫接壤地区在中心城市的地位,提升沧州沿海港口城市的作用,增强邢台、衡水的规模实力,建设成京津冀城市群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节点城市。 年,河北省将“环首都经济圈”定位为环京经济特区和京津冀地区合作战术平台。 按照当初的设想,到年,石家庄市、唐山市建成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均达到300万人以上。 保定市、邯郸市要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生活人口分别达到100万、200万以上。 加快建设新兴城市,以三河、香河、大厂为基础,建设京东新城,以涿州市为基础,建设京南新城,以怀来县、涿鹿县为基础,建设京北新城。 环渤海地区加快建设曹妃甸生态城、黄骅新城、北戴河新区、乐亭新区,建设滨海新城。 但是,这个计划在三年后的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业内人士分析,经济不利的河北省只是一厢情愿,未能得到北京天津,特别是北京的合作。 参加京津冀一体化的政府部门不仅包括京津冀,还包括住建部、国土部、国家发改委等,规划缺乏统一性,甚至各自为战。 许多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该联合机构如果不能超越目前两市一省的格局,在中央层面进行顶级设计,目前的京津冀一体化还只是一个概念。

标题:““畿辅”保定的挑战”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1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