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54字,读完约9分钟

:楼市见底

□姚美雄

●如果不尽快转型快速发展,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人口危机的全面爆发将会重叠,中国经济将面临严重滑坡、中等收入陷阱和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三重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股市将远离融资市,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有望在今年年底年初,上海市1500点附近奠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大底。

楼市和股市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民生大事,也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两大焦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一方呈火焰另一方呈海水状态。 随着中国改革转型的迅速发展,揭开了新的一章,多年来突飞猛进的房地产市场悄然跌落,预计将迎来拐点,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在年内开始。 多年来持续下跌的股市有望随着楼市泡沫的破裂和转型的快速发展迈出实质性的一步,迎来春天,开始新的大牛市。

“统计局人士:2014”

楼市需要调整

多年来,由于认知不充分、没有对症下药,楼市一边调整一边上升,越调整越上升,固化了楼市的牛市思维,扩大了市场风险,增加了管理难度。

经过10多年的大幅上涨,中国楼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已经超过了纽约和伦敦。 但是,中国的人均收入不及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生态环境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中国的房价已经远远超过了实际价值,大大超过了人们的支付能力。 特别是从投资比例来看,房地产总投资占gdp的比重2006年为10.2%,年上升至19.6%。 在日本,泡沫高峰时期也没有超过9%;在美国,也没有超过7%。

“统计局人士:2014”

某种程度上楼市已经绑架了中国经济,年,房地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四分之一,近一半的服务业投资总额。 全国财政收入超过三成,地方财政收入的50%以上来自房地产; 全国融资资金的约3成和影子银行资金的4分之3流向了房地产。 房地产业不仅成为支柱产业,而且在许多地方实质上成为主导产业,房地产业已经大而不倒,资源失配非常严重。

“统计局人士:2014”

目前,我国传入的增长模式难以完全继承,根本出路是推进以出口为导向、以投资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以内需为中心、以费用拉动、以创新为主导的服务业为中心的集约型快速发展方式转变,变革迅速发展迫在眉睫。 但是,较为严重的房地产泡沫极大地阻碍了转型的快速发展。

“统计局人士:2014”

由于中国楼市泡沫的产生和膨胀极大地引领了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为了顺利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目标,目前应该积极利用美联储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机,以年势冲破楼市泡沫,这是改革 现在是实现大楼软着陆的绝佳时机。

“统计局人士:2014”

如果不迅速转型,不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而是容忍继续沉溺于土地神话,扔老鼠,吹大泡沫,就算竭尽全力,把房地产泡沫维持到了一年后,还是年轻人的 2022年至2025年4年间,中国20~34岁青年每年净减少1100万人以上,到2030年比去年减少1.04亿人,降幅达到32%,总量只有2.21亿人。 2030年以后,中国劳动力短缺将达到8000万人以上,用于养活一名老年人的劳动力将从现在的近5人发展为2人。 届时,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人口危机的全面爆发将加剧中国经济,中国将陷入经济大幅滑坡和中等收入陷阱,面临难以实现现代化的三重风险。

“统计局人士:2014”

因此,当前面对经济下滑的压力,必须毫不动摇地房地产化,而不是依靠房地产稳定增长、坚守底限、缓解地方债务危机,要从加快深化改革寻求快速发展的动力。 由于历史留给中国的时间不多了,从现在开始比较有效地把握全年这个人口红利末期的战术机遇期,突破难关、加快改革、快速转型、快速发展,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全面重新调整和重新配置社会资源要素,快速发展的潜力 必须通过提高能源资源的采用效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应对要素投入增长放缓,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应对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确保社会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潜力

“统计局人士:2014”

振兴股市利国利民

在中国,股市和楼市一直呈现跷跷板现象,随着改革转型的快速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新一届中央领导将股市放在重要日程上进行研究布局,长期背离经济快速发展的股市将走完漫长的道路,实现中国的梦想。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投资意识越来越高,股市和楼市成为了人们重要的投资渠道。 但另一方面,由于对股市定位的失误和制度不完善,重融资、轻投资、包装上市、虚假结算、内幕交易等非法、不良行为盛行,股市很早就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近年来成为少数人的富商,股票 另一方面,由于对楼市指导思想的偏差和税制的缺失,楼市成为投资投机工具,楼市投资投机风生水起,作为投资配套渠道的楼市功能失调,主客流失,日益加剧的社会资源浪费,社会矛盾加剧,金融危机,

“统计局人士:2014”

因此,进一步健全资本市场、振兴股市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是实现中国梦的战术需要。 随着中国梦的推进,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必须客观反映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是继续远离经济。 振兴股市,打造漫长的牛市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具体反映。

二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术选择。 建立经济升级版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 特别是年前期债务到期压力非常大,同时集中到期,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大,高利率环境下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实体经济存量的债务压力。 因此,化储蓄的特征是资本的特征,发挥股市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

“统计局人士:2014”

三是扩大费用和内需的重要途径。 牛市带来的财富效应可以提高支出能力,增加支出信心,提高支出热情,扩大支出空之间,比较有效地促进支出的扩张和升级。

四、必须防范完整的市场体系要求和金融风险。 股市作为市场体系的高端部分,长期发育不良,补充这一短板,有利于增强市场体系活力,激发股市活力,将大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间接融资比重,比较有效地抑制金融风险。

“统计局人士:2014”

五是有必要消除产能过剩,实现房地产泡沫着陆。 产能过剩和房地产泡沫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两大难题,要想比较有效地解决产能过剩和实现房地产泡沫着陆,除了要鼓励这两个行业的资金进入服务业外,还必须积极吸引房地产领域和产能过剩行业退出的资金进入股市。

“统计局人士:2014”

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 促进老百姓的财产和养老金增值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目前,中国并不是严重的有钱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加速,确保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是一大课题。 通过振兴股市,股市将真正成为人民分享改革快速发展成果的平台,成为人民财产保值增值的主要渠道,也是养老金和公司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

“统计局人士:2014”

目前,沪深股市正在运行最终的下跌调整波。 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股市将远离融资市,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有望在今年年底明年初,沪市1500点附近奠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底蕴。 届时,各路场外资金不应到来,股市将真正成为经济的晴雨表。 资本逐利,位于顶级地区的房地产领域投资、投机资本大举进入股市,楼市进入中期调整。

“统计局人士:2014”

对楼市和股市的一些建议

一是加强认知。 楼市和股市问题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要提高对楼市软着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坚决房地产化,加强房地产民生属性,综合治理,使楼市从暴利中恢复正常。

“统计局人士:2014”

对中国股市来说,股市的核心是融资至上和市场主体之间的地位、权益不平等和股东资本结构不合理等。 目前,从技术角度来看,特别是从上海市来看,已经出现了长期的熊市信号,如果继续保持融资至上理念,任何救助市场只要改变短期趋势,就会产生短期效果,难以改变长期空头的市场结构。 当务之急是要实行根本性变革,彻底纠正融资至上理念,重塑市场,真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策作用,使投资者和融资者切实处于平等地位。 股市不仅要为实体经济服务,也要为融资者服务。 股市促使人们远离融资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成为居民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和公司财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渠道,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器。

“统计局人士:2014”

二是完善机制,科学治理。 要加快建立房地产市场长效健全机制,大力推进房地产实名登记,及时开展全国互联网事业。 加快房地产税费立法,及时推进改革,降低交易环节税费,大幅提高持有价格,降低投资、投机利润预期。 抓紧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增加住房土地供应,着力建设廉租住房,弥补保障性住房短板; 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绩效评估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推进进程,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金融市场监管,严控房地产泡沫破灭引发的金融危机风险。

“统计局人士:2014”

关于股市,要重复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切实消除股市的虚假市场化,尽快修改《证券法》和相关法规,使保护投资者的好处成为现实,对于欺诈上市、财务重大造假的相关人员,要比照美国、香港证券法规进行经济和刑事等的 要牢固树立优先股这张卡,就必须把优先股作为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重要工具,作为ipo的一环,引入优先股,将持股过多转化为优先股,处理股市的“大小非”问题。 积极稳妥地推行新股发行登记制,尽快实施退市机制。 规范股市交易制度,重启t+0制度。 减免交易印花税,大幅降低市场交易价格。 大力推进上市公司治理制度、新闻披露制度、股利制度、监管制度等改革。 进一步细化实施鼓励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社会保险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qfii、rqfii等各类国内外相时资金上市的政策措施。

“统计局人士:2014”

(作者是福建省统计局调查中心副主任) )。

标题:“统计局人士:2014”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1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