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1字,读完约3分钟
●比起那个户籍上遥远的村落,“二代外出打工的劳动者”心中最被认可的故乡,是其成长的城市,但是因为得不到平等的市民待遇,所以城市经常是“异乡”
正好在过去的春节,胡先生一家选择在北京过年。 胡先生其实40多岁了,已经是三代同堂了。 一整年,胡先生本来想回老家过年,但是儿子和媳妇不愿意,担心孙子回乡下会不习惯。 别这样,胡先生只能打几个电话回去给亲戚朋友拜年。
逢佳节就思念亲戚。 这个想法中,有对家人的想法,也有对故乡的想法。 思乡之情成为思乡之心,到了春节,这种心情更加迫切,特别是像老胡一样在城里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工们。
但是,现在随着一群农民工的代际更替,这种状况正在悄然改变。 即使在家庭团聚的春节,像胡先生这样的“二代农民工”,回心转意也没那么迫切。 因为在他们心中,家乡的概念真的很模糊。 他们有在非常小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来到城市的,也有干脆地出生在父母工作的城市的,对农村的生活完全没有记忆。 几年后,他们承认家乡是城市,而不是户籍上遥远的村庄。
“二代农民工”不能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为了回家乡而忍受辗转的旅行,为了回家乡而乘坐千里的旅行。 即使只有过年的几天被父母带回乡下,也会抱怨道路不公正,水不干净,夜晚太暗,电视频道太少,生活太无聊……
虽然对城市有更强的依赖感和归属感,但是他们能感觉到城市对自己来说仍然只是异乡。 他们的依恋和认同并不能保障与之相符的权益。 出生时的各种证明,父母需要回户籍地办理的读书时,要么借着读,要么去农民工子女学校高考,有些地区要求回户籍地参加考试……而且,这些政策是“二代农民工”有自己的孩子
承认“第二代农民工”仍然远离“市民待遇”,仍为各种保障所困扰,仍在父辈的人生轨迹中打转时,相对于我国近年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明显滞后。
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一些城市降低了农民工定居的门槛,赋予了他们市民身份。 但是请考虑一下。 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没有稳定的收入,没有相应的保险,没有可以承受的住房,没有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生病不能看病,孩子不能上学,上了年纪也不能安心地过晚年,即使有公民权,他们还是会 所以,户口只是形式,公共服务是真的。 确保农民工在城镇定居时能一起落实相关权益是很重要的。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第二代农民工”不仅希望在城市生活,也希望在城市快速发展。 当他们选择留在城市的时候,满足他们现实的生活诉求是一方面,更要让他们看到向上流动的希望,让他们有机会不要因为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重复父母的人生。
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胡先生们能在城市里扎根。 那时,城市的才能真的成为了他们可以寄托乡愁的故乡。
标题:“他们的乡愁何处寄”
地址:http://www.cywsjsjd.com/xinwen/12519.html